比亞迪固態電池技術最新突破在成本控制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比亞迪在固態電池技術的成本控制上取得不少成果。
首先在量產規劃上,有著清晰的降本路線。計劃2027 - 2029年為高端車型示范期,到2030年后通過產業鏈垂直整合來壓縮成本,目標是將成本控制在現行鋰電池1.5倍以內 ,覆蓋20萬元以上主流市場。隨著規模效應顯現,單位成本會逐步降低。
在材料創新方面,比亞迪采用硫化物復合電解質 + 高鎳三元正極(活性物質占比超85%) + 硅碳負極(低膨脹設計)。高活性物質占比意味著在相同電量需求下,能減少一些其他輔助材料的使用,從而降低成本。而且這種材料體系攻克了固態電池界面阻抗難題,保障電池性能的同時,也避免因性能問題導致的生產損耗增加成本。
從長期看,比亞迪預計實現“固液同價”,也就是全固態電池與同體系液態電池成本持平。這基于多方面的成本優化策略。提高活性物質占比,在保證電池性能前提下,減少了相對昂貴材料的用量;降低電解質用量,直接減少了這部分的成本支出;確保制程穩定,能減少生產過程中的不良品率,降低因次品帶來的成本增加。
比亞迪還通過合理的產能布局來控制成本。重慶璧山基地規劃100GWh固態電池產能,2026年投產首期20GWh,滿足40萬輛高端車型需求。大規模的產能建設,符合成本控制中的規模經濟原理,生產規模越大,單位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就越低。
在循環壽命上,比亞迪固態電池循環壽命突破2000次(滿足整車60萬公里使用),甚至在2030年目標循環壽命達10000次。長循環壽命意味著電池在整個使用周期內,不需要頻繁更換,從用戶角度降低了使用成本,從企業角度也減少了售后更換電池帶來的成本支出。
在低溫性能上, - 30℃低溫性能衰減控制在15%以內, - 30℃放電效率達85%,遠超日韓競品。良好的低溫性能減少了因低溫環境導致的電池性能下降,避免了為提升低溫性能而額外增加的技術成本投入 。
總之,比亞迪在固態電池成本控制上從多個維度發力并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