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2月7日訊
“滴滴滴——”一陣急促的警報聲打破了測試室的平靜。測試人員王高舉迅速盯緊電腦查看日志,調取攝像頭檢查運行狀態,同時以最快速度聯絡開發人員進行遠程聯調,迅速定位問題,尋找解決方案。2月7日,位于武漢經開區億咖通科技大樓內的武漢市汽車智能駕艙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內,鍵盤敲擊聲、設備運轉聲交織在一起,仿佛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

2月7日,武漢市汽車智能駕艙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研發團隊技術人員在工作中。 記者史偉 攝
80多臺車機設備整齊排列,屏幕上閃爍著各種測試界面,有的進行上下電壓力測試、有的模擬用戶瘋狂點擊——這是智能座艙的“極限挑戰”,每一臺設備都在經受著嚴苛的考驗。每臺車機前,專屬攝像頭像一雙雙“眼睛”,24小時緊盯著它們的標線。王高舉的電腦屏幕上,遠程平臺實時顯示著每一臺車機的狀態,數據流如瀑布般滾動。
“軟件迭代太快了,每天都有新版本。”王高舉告訴記者,這里每一天都是與時間賽跑,每一秒都是對技術的考驗。這些車機分屬于吉利、一汽紅旗、沃爾沃、smart等等各大整車品牌20多個車型,一旦性能出現一絲不穩定,都有可能在實際使用中影響用戶體驗。

每臺車機前都有專屬攝像頭。 記者史偉 攝
與此同時,實驗室的另一層樓,研發團隊正在進行支持“艙駕一體”的中央計算平臺的研發工作。他們正在搭載芯擎科技“龍鷹一號”芯片的安托拉系列計算平臺上進行進一步的升級和優化,通過自研算法的部署,力求在已有硬件性能的基礎上實現功能上的突破。“我們正在加緊打造高性能、低成本的車規級艙駕一體方案,大家都在向難而進、攻堅克難。一個中央計算平臺,就能滿足智能座艙及主流NOA場景的所有計算和數據處理類需求。”研發人員鄭洪越說。
“科創大會為我們注入了新的動力,也讓我們更加明確了方向。”億咖通科技產品研發高級副總裁、聯合實驗室主任張容波站在測試室中央,目光堅定地說道。作為聯合實驗室的負責人,他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智能化是未來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我們必須通過技術創新,為用戶提供更安全、更智能的駕乘體驗。”

2月7日,武漢市汽車智能駕艙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技術人員在調試車機設備。 記者史偉 攝
目前,聯合實驗室各成員單位取得了多項技術和產業化項目突破:汽車智能駕艙實驗室與芯擎科技充分協同,助力芯擎旗下“龍鷹一號”SoC量產上車以及芯擎高階自動駕駛芯片“星辰一號”的落地籌備,實現了多款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計算平臺開發和規模交付,推動云山跨域軟件平臺持續迭代,并在加速推進跨域中央計算以及汽車垂直領域大模型ECARX AutoGPT的綜合技術研發。
“我們不僅要緊跟行業趨勢,還要引領技術創新,通過聯合實驗室的平臺,將與更多全球化合作伙伴攜手,共同推動智能汽車產業的發展。”張容波表示,今年,聯合實驗室將重點圍繞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培育、人才引育及創新生態建設等方面開展工作,助力湖北汽車智能化產業鏈與全球汽車產業步調緊密協同,實現高質量發展。
來源: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