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其市場滲透率已從 2020 年的 5.4% 躍升至 2024 年的 40.9%,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3140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然而,快速擴張的背后,服務糾紛也隨之攀升。

近期,央視新聞曝光多起典型案例,消費者購車時承諾的免費功能被轉為付費訂閱,廠商夸大智能駕駛能力導致事故頻發,維修難、維修貴等問題困擾用戶。這些亂象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威脅行業長期健康發展。今天就讓我們針對免費權益悄悄變付費、夸大智駕這兩個典型問題,聊聊車圈當前的糟糕亂象。
被“切割”的消費者權益
近期,杭州程序員方先生購車時被告知“全功能預埋硬件,后續免費開通”,但提車后屏幕頻繁彈出“方向盤加熱需付費訂閱”的提示。合同條款中“部分功能可能需另行開通”的模糊表述,顯而易見,這一個典型的文字游戲,已涉嫌侵犯消費者知情權。

方先生所遇到的問題并個例,類似案例不勝枚舉,例如某品牌車主發現“終身免費車聯網服務”在系統更新后增設流量限制;另一品牌車輛宣稱“自動泊車全系標配”,實則需額外支付9800元解鎖等。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經營者需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真實、全面信息。然而,車企通過“功能預埋+訂閱制”模式,將硬件成本轉嫁消費者,卻未在購車前充分告知付費細節。網上已有事務所指出,此類行為構成“虛假宣傳”,消費者可依法索賠。
在車叔個人看來,這一亂象更深層矛盾在于,車企試圖將汽車從一次性交易變為持續服務收入,從商業邏輯上講,車企的行為本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消費者購車往往會綜合考量車輛的各項功能配置再進行決策,即對軟件定義汽車的接受度尚未成熟。如果車輛的智能化功能要額外付費才能解鎖,那么車企理應提前說明情況,使消費者對車輛的軟件服務有全面且真實的了解,提前消除誤會,這般先購買在通知,說難聽點,四舍五入就是詐騙!
智駕宣傳的“夸大癥”
再來聊聊已經成為焦點的智駕。2025年3月29日,小米SU7在安徽高速發生致命事故,車輛處于NOA領航輔助駕駛狀態卻未能識別施工路障,導致三名女大學生不幸身亡。雖然大家圍攻的是小米,但本質上這并非小米獨有的問題,這種現象在多個品牌的產品中都曾出現,其本質、過程和結果是相似的。

2024年搭載L2及以上智駕功能的新車滲透率達57.3%,但車企宣傳中“無需司機”“全程接管”等話術屢見不鮮,導致消費者誤將L2級輔助駕駛視為“自動駕駛”。廣東吳先生購車后發現,宣傳中城市全場景智駕實際需頻繁人工接管,紅綠燈路口自動剎車邏輯混亂,與直播演示的完美表現天差地別。
當前,工信部雖于2025年2月發布《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指南》,要求車企不得暗示“自動駕駛”,但法律框架仍存漏洞。現實是,L2級事故責任通常歸咎駕駛員,如果存在車企宣傳誤導消費者,司法實踐中尚無明確追責標準。顯然,破局非一日之功,針對智駕的亂象治理依舊是任重而道遠。

車叔認為,要想解決這一問題,車企在宣傳時必須要客觀介紹智駕技術的實際水平,讓智駕功能的適用場景、局限性以及正確的使用方法透明化,同時明確告知輔助駕駛責任人仍是駕駛員,避免技術樂觀主義釀成悲劇。同時,車企也應該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升智駕技術的可靠性和穩定性,讓產品真正配得上宣傳中的功能。正所謂,只有技術實力于宣傳相符,貨可對版,童叟無欺,才能獲得消費者的長期信任。
車叔總結
總的來說,新能源汽車的“成長煩惱”,是技術躍進與市場規范失衡的必然產物。從免費權益縮水到智駕宣傳失控,再到我們還未提及的維修困局,每一步陣痛都在考驗行業的自我革新能力。現狀正如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所言:“全民智駕時代尚未到來,但行業已站在安全責任的拐點。車叔認為,唯有車企回歸用戶價值、監管筑牢安全底線、生態實現開放共贏,方能終結亂象,讓電動化浪潮真正駛向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