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第一季度,比亞迪銷量、品牌份額、出口規模及 SUV 市場均登頂全球,以 100.3 萬輛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 59.8%)超越特斯拉(33.67 萬輛),在國內更是首次全面超越南北大眾、南北豐田的燃油車銷量總和。這種質變的背后,是技術創新、戰略布局與生態構建的深度協同,其影響已超越商業范疇,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已被改寫。
一、技術驅動的成長邏輯:從 “參數領先” 到 “體驗重構”
比亞迪的核心競爭力源于 “垂直整合 + 技術普惠”的雙輪驅動。
全產業鏈自研塑造了垂直整合的成本優勢。
從刀片電池到碳化硅芯片,從電機電控到車規級 IGBT,比亞迪實現 90% 核心零部件自研自產,單車制造成本較合資品牌低 20%-30%。
規模效應讓成本優勢得到強化。2024 年動力電池及儲能裝機量達 52.55GWh,刀片電池全球市占率超 75%,規模化生產使電池成本降低 30%。
通過全民智駕和兆瓦閃充,實現技術普惠的范式革命;通過戶外生態拓展和安全冗余能力,完成場景化技術創新。

二、全球地位的躍遷:從 “中國品牌” 到 “規則制定者”
市場份額的顛覆性突破說明,比亞迪的崛起正在改寫全球汽車產業的權力結構。
國內市場:比亞迪實現對南北大眾、南北豐田的全面超越,在國內新能源市場市占率達 38.7%。
國際市場:海外銷量 41.7 萬輛(2024 年),同比增長 71.9%,在泰國、巴西等市場市占率超 30%,歐洲市場銷量同比增長 287%,首次實現對特斯拉的壓制。
主導修訂 IEC 國際充電標準,推動中國技術提案占比超 40%,歐美車企開始適配比亞迪的充電接口。這標志著比亞迪對技術話語權的重構。
通過在泰國、巴西、匈牙利等地建設九大生產基地的全球化布局,通過與大疆合作無人機系統,與華為共建車路云一體化系統,與中石化合作 “光儲充一體化” 超充站,形成 “汽車 + 消費電子 + 能源” 的生態閉環的跨界融合,完成產業生態整合能力提升。
三、行業影響:從 “產品競爭” 到 “生態戰爭”
比亞迪的擴張正在引發全球汽車產業的連鎖反應:加速燃油車替代進程,重塑行業競爭規則。通過垂直整合與規模化生產,比亞迪將高階配置(如智駕、超充)下放至 15 萬級市場,迫使競品陷入 “高配虧本、低配失市” 的兩難。
光儲充一體化超充站實現 “綠電占比超 60%”,單站年減碳量達 120 噸,推動行業從 “電網依賴” 轉向 “能源自給”,從而完成能源生態重構。

改寫全球產業鏈格局:
供應鏈輸出:刀片電池不僅自用,還向特斯拉、豐田等國際車企供應,2024 年全球市占率超 75%。
技術輸出:易四方技術(四電機驅動)授權特斯拉,DM-i 混動系統引入豐田,打破西方對核心技術的壟斷。
通過補能自由和智駕平權,完成了出行體驗的躍遷;通過戶外生態和可換前臉設計與潮改共創生態的個性化表達,實現生活場景的拓展。汽車的社會屬性正在被比亞迪重新定義。
四、未來趨勢:從 “汽車公司” 到 “能源巨頭”
比亞迪的戰略野心已超越傳統車企范疇。
未來發展,短期(2025-2027)量產半固態電池(能量密度 400Wh/kg),推出城市 NOA 智駕功能,建成 4000 座兆瓦閃充站;中期(2028-2030)實現全固態電池商業化(能量密度 500Wh/kg),啟動車路協同系統全國部署,儲能業務營收占比提升至 25%;長期(2030+)構建 “光儲充車” 能源閉環,車輛反向供電(V2G)參與電網調峰,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儲能運營商,共同構成比亞迪技術迭代的 “三級火箭”。
在東南亞、拉美復制 “泰國模式”,強化新興市場;在歐洲推出高端品牌仰望 U8(售價超百萬),以易四方技術沖擊豪華車市場,鋪展全球化的 “雙軌戰略”。

結語:中國智造的 “范式革命”
比亞迪以技術普惠打破品牌偏見,以生態思維重構產業規則,正在改寫全球汽車產業的底層邏輯。未來,比亞迪或將成為首個萬億級新能源生態企業,其 “技術下沉、場景創新、生態閉環” 的戰略邏輯,不僅為中國車企樹立標桿,更預示著全球汽車產業將進入 “中國定義” 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