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汽車”取代傳統?200多位汽車圈大佬這么說!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在車市寒冬疊加新冠疫情下,“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也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這句話成為了雞湯金句。如愿,進入下半年的中國車市正逐步復蘇,傳統車企銷量回暖,頭部新勢力陸續IPO……汽車產業在寒冬后萌發出新芽。
8月11日,第十二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在武漢這座英雄城市正式開幕,竺延風、徐和誼、曹德旺、魏建軍、李斌、何小鵬等200多位汽車圈大佬和行業意見領袖聚首于此,以“冬芽”為主題,復盤了過去車市的曲折經歷,暢想新四化變革下的未來。
面對國內車市寒冬、新四化變革、全球政治經濟形勢嚴峻,中國汽車產業全面承壓。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0年1-7月的全國乘用車市場累計零售930.9萬輛,同比累計下降18.5%。
在如此難上加難的大環境下,車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東風汽車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在第十二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表示:“當前的汽車行業正處于紅海中,就像在一個大海里航行,只要不動那就淹死了。”
的確,從行業趨勢來看,在過往百年的汽車工業里追求機械性能是車企的第一要義。但在新四化浪潮中,游戲規則已經發生明顯根本性變化,電動車越來越普遍,屏幕越來越大,人車體驗越來越豐富和智能,當一家車企不談智能化、互聯化顯然已經與行業脫軌。
車企要做的是打破固有的思維,從產品創新、用戶體驗、管理體制改變作出深刻變革。
在產品創新方面,剛剛卸任北汽董事長的徐和誼就提到,要在新變革中培育產品之芽,其中關鍵的營養還是在于品質,加快從低故障率,低維修率等基本門檻,進一步結合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屬性特征、消費者的實際需求的偏好,圍繞外觀、內飾、動力等,持續的提升產品精品化程度。
產品的創新將會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用戶體驗。但到底新時代下,消費者需要怎樣的體驗?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與設計創意學院雙聘教授馬鈞就表示:“當今時代,產品已經不單依靠孤獨的運營,是與品牌和故事結合,更多的是感性的東西。”
智能汽車經歷了功能拓展的1.0時代、多模交互的2.0時代后,已經進入情感連接的3.0時代。所謂情感連接就是千人千面,當用戶上車后就提供智能個性化的體驗,比如自動調節座椅、空調,車機智能推送個性化、場景化服務。
在管理體制變革方面,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論壇上就表示:
“談到電池的技術、智能的技術、電機的技術、互聯的技術,我認為這個都不是最重要的挑戰,最重要的挑戰是管理機制的變革。”
魏建軍的觀點大型車企最近的舉動得到印證,比如豐田近日宣布將設立三家公司,其中包括專注于自動駕駛、以及車載軟件和高清地圖繪制的子公司;
另外,長安、上汽也分別在今年成立了“長安全球軟件中心”、“上汽零束軟件分公司”。背后目的都是通過獨立高效的管理,加快智能互聯的布局,占領先機。
眼下,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不斷展開正面交鋒,從銷量上看,以蔚來、理想、小鵬、威馬為主的造車新勢力紛紛活躍在國內新能源汽車排行榜。
從資本市場的活躍度來看,蔚來、理想、小鵬先后登陸美股,估值更是一度高于福特等老牌車企,資本的進駐加速這些造車新勢力的茁壯成長。造車新勢力的鼻祖——特斯拉就更不用說了,全球車企市值第一,國內月銷量破萬……
我們不禁會問,新勢力是否會實現彎道超車?這個話題在本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被熱議。
魏建軍觀點中肯,表示“新勢力不可能永遠叫新勢力,也會變,老的勢力也會智能化,兩者最終還得是一個賽道。”
李斌則認為:“個人認為產品的終極形態在三到五年就會確定下來,大家就去按這個模板做自己的車了,這是第一個層面,從產品層面智能電動汽車的普及和速度會比大家想象的要快很多。”
同為新勢力中流砥柱的何小鵬表示:”目前汽車行業的迭代會比手機要慢很多。手機大概要花五到六代,車要十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會有數量的變化 ,現在最大的挑戰是質量什么時候產生裂變、涅槃,這是很大的風險。“大概再過三年左右就會產生非常快速的分裂。”
當新舊勢力都在同一條賽道上比拼,新勢力有先天基因優勢和潛力,舊勢力有規模基礎和技術積淀,很難說兩派勢力誰會笑到最后,畢竟消費者需求、選擇標準越來越多元化。但智能化、電動化一定是未來大勢所趨,如其說是新舊勢力的較量,還不如說是智能電動汽車產品之間的角逐。(文:太平洋汽車網 曾惠君)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
1三十而已逆風翻盤 凱迪拉克不再是“洗浴王”
- 22021款東風日產奇駿上市 售18.88-27.33萬元
- 3拳拳到肉的改變 試駕新款比亞迪唐燃油版
- 4要耍最狠的帥不挨最毒的打!新奧迪S3國產還香嗎?
- 5皓影/CR-V/威蘭達/CX-5 哪臺養車成本最低?
- 6實力趕超BBA 試駕全新林肯飛行家Aviator
- 22021款東風日產奇駿上市 售18.88-27.3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