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SUV熱在
中華大地的火速升溫,現在多數關注汽車的人都可以迅速地從轎車、卡車中區分出輪廓硬朗、個性鮮明的“Sport Utility Vehicle”來,并且津津樂道出如
三菱帕杰羅、
江鈴陸風、
獵豹飛騰、
豐田特銳等品牌名字。不過,由SUV熱引出的另一個名詞“
皮卡”相信大家就所知甚少了。
初識“皮卡”這個名字時,很難從這個名稱中聯想到車的樣子,皮卡是英文“pick up”的音譯,這種車型源于北美,早在20
世紀初就有了雛形,如今它已經發展成
商用車中一個獨立的車種。從上世紀80年代末皮卡進入中國以來,主戰場一直是中小城鎮、城鄉結合部和廣大農村,在大城市的銷售幾乎接近于零,所以,對于中國車市的主要消費群體——都市人來說皮卡的概念界定和劃分上一直是比較模糊的。在此我們追根溯源到英文詞典中去了解一下它的定義。
從英文定義來看,皮卡就是專為運輸貨物而設計的四輪或六輪汽車,載重標準低于重型卡車,且不需要專門的駕駛執照。泛指那些
發動機前置,前是轎車頭,后是貨車尾的小型汽車。簡言之,就是微型載貨車。這種車型一直在北美甚為流行,所以當一些州政府作出皮卡不能在部分道路通行的規定時,曾引起很多人的不滿。有趣的是,在美國人的“周公解夢”字典中,夢見皮卡代表著辛勤工作(Work hard),可見皮卡作為得力的生產資料、勤懇的老黃牛形象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不過,皮卡進入中國時,卻繞了個彎,是從近鄰日本引進的。當時市場經濟還沒有建立,汽車作為重要“生產資料”,市場也沒有放開,由政府實行統一控制。皮卡以其后部獨立的長運貨箱,名正言順地作為貨車的一種登陸中國。但是,隨后,大中城市不堪道路交通的嚴重負荷紛紛出臺對貨車的限行政策,皮卡
廠商才頓時陷入尷尬的處境中。
而新興中國車市的SUV熱卻讓“聰明”的皮卡廠家借到了東風。過去,統計的皮卡數據絕大多數為貨廂敞開式皮卡,如今的皮卡統計數據的內容已有了很大不同,皮卡的產品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皮卡企業幾乎無一例外的推出了不同身份的皮卡,比如“5”字頭廂式皮卡,將后貨廂全封閉,且與駕駛室分開,兼可作為
多功能商務車或旅行車。更多的是以“6”字打頭的低價SUV ,這種車型是在皮卡底盤上改裝而成的一體式廂式車。它的駕駛室與貨倉相通,和皮卡是同一個底盤,只是上半身不同。
這技術的改造只是一小步,“身份”卻立刻有了巨大的變化,它宣告了皮卡的“農轉非”,從此可以繞開城市限行政策,在各大城市自由通行了。加上技術簡單,成本的優勢,使皮卡廠商可以將這樣改裝后所謂的SUV價格控制在10萬元以下。目前低價位多功能車已經形成了一個群體。先后出現了如:萬豐、揚子、躍進、
黑豹、
中興等等十幾個品牌,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的確,用
大眾的眼光來看,皮卡和SUV的區別也許只是那個貨箱,再加上設計者將它與駕駛室布置得渾然一體,仿佛沒有任何間隔,經過改裝的皮卡已擁有了和SUV相似的外形。但皮卡改裝的低價SUV和真正的SUV的區別卻可稱是本質上的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