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易完成之后,為了平息人們有關“德國汽車商收購美國第三大汽車制造商”的疑慮,在多方一致的努力下,施倫普先生著力為公司打造出一個國際企業的形象。感恩節時,戴姆勒-奔馳位于斯圖加特(Stuttgart)的總部也會提供美國人吃的火雞,而在密歇根的克萊斯勒餐廳里,也有德式炸肉排和果肉餡餅。在監事會和管理團隊的組成上,德國人和美國人平分秋色。他們還針對員工和股東發動了一項耗資甚巨的“人心與智慧”(hearts-and-minds)宣傳活動,口號是“渴望非凡”。
5年以后,不同尋常的事情發生了。由德國人迪特爾•澤謝(Dieter Zetsche)掌控的克萊斯勒公司,已經由平等的伙伴身份淪落為一個下屬的部門,而且正在為彌補巨額虧損而苦苦掙扎。當時的管理團隊中,美國人已經走得只剩下一個。伊頓先生后來也離開了,只剩下施倫普先生孤軍作戰。
克利恩的律師特尼•克里斯特森(Terry Christensen)表示,實際上是在2000年10月施倫普先生接受了英國《金融時報》的采訪后,克利恩先生才意識到了戴姆勒并非是與克萊斯勒合并的,而是收購了克萊斯勒。在那次采訪中,施倫普先生承認,他一直計劃要把克萊斯勒變成戴姆勒的一個部門。
現在,克利恩想要獲得賠償。他聲稱,這宗交易如果不是披上了“平等合并”的外衣,他本可以在這宗收購案中獲得更高的溢價收益。“克利恩先生從來沒有想過要把這家公司交給一群來自德國的、素未謀面的經理們管理”,克里斯特森先生說道。
戴姆勒公司對此斷然否認。他們聲辯說,克利恩先生提起訴訟,僅僅是因為戴姆勒拒絕回購股份。該公司同時表示,在有權任命管理層的監事會中,美國人和德國人仍然各占一半。公司再次強調,這宗交易是合并,不是收購。
然而,為了盡早擺脫這宗訴訟,戴姆勒公司指出,就算這宗交易是收購,克利恩先生也早該知道了。因為在交易發生的時候,各主要報紙都認為這不是一宗合并交易。
無論這場官司以何種方式告終,施倫普先生在2000年對《金融時報》說的那90個字代價真是不菲。今年夏天,該公司為類似的訴訟支付了3億美元,但拒絕接受有關指控。克萊斯勒所面臨的問題,豪華車生產廠梅塞德斯(這是戴姆勒集團的核心資產)的質量問題,以及該集團在日本的下屬企業三菱公司重新出現的困境,所有這些情況,說明這家全球最大的汽車集團已經在接受媒體的審判。而現在,它又得面臨法庭的審判。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