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美國在2005年初面臨著同中國一樣的庫存壓力,并同樣選擇了減產。所以,庫存問題是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非常正常的現象,我們實在不必談庫存則色變!
2005年1月1日起,美國通用和福特正式實施他們的“新年減產計劃”。通用將在第一季度減產9.5萬輛,福特將減產7.8萬輛,減產幅度分別是7%和7.7%。庫存壓力是這兩大汽車公司減產的直接原因。通用2004年12月的庫存達到了101天,福特達到了87天。通用和福特都大大方方地向外界公布了他們的庫存處境,并很自然地選擇了減產作為應對方式。
美國“三大”庫存均相當于3個月的產量
雖然美國汽車工業傳統的庫存深度是60天,但是從往年的庫存情況看,這個天數似乎一直是一個“理想狀態”。且不說庫存輛創下歷史記錄的2004年,即使在2003年年底,通用、福特和戴-克的庫存輛也都在80天以上。
2004年12月的統計數據顯示,通用的庫存量1266100輛,月產量390929輛;福特庫存量是854400輛,月產量244645輛;戴-克庫存量是651800輛,月產量是200269輛。這些數字顯示,美國“三大”的庫存量基本都相當于3個月的產量。
從美國的數字看,中國現在汽車的庫存無論從深度還是與產量的比例來看,都不算大問題。
但是,日本企業在美國市場的庫存方面是個例外。在美國平均庫存深度達到81天時,本田是51天,豐田只有41天。正是因為這些日本企業的貢獻,美國2004年底和2003年底的庫存平均分別是81天和76天,比美國“三大”中的任意一家都低。
消費者習慣促銷 經銷商庫存增加
雖然高庫存在美國汽車業已經司空見慣,但是人們還是在探詢它的原因,希望找到解決辦法。
這次高庫存緣起于9·11的促銷。那時美國汽車業逆市增產,為扶助美國經濟立下了“歷史功績”。通用、福特和戴-克適時推出了零利率貸款和各種促銷活動,使美國汽車在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的情況下,產銷量不降反升。好年景激發了經銷商的熱情,紛紛主動提高了庫存量。消費者習慣了這種促銷方式,當經濟復蘇以后,經銷商驚訝地發現,他們被卷入了無休止的怪圈———一旦減少促銷,消費者就不買賬了。這樣的直接后果當然就是銷量下降,庫存量增加。比如,通用在2004年10月減掉了16%促銷回報,庫存立刻從62天漲到96天,它不得不在2004年11月又開始新一輪的促銷。
與中國經銷商一樣,美國經銷商也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促銷活動又像無底洞一樣流失著利潤。他們發現,不合理的產量是出現這個怪圈的第一塊多米諾,減產是“解套兒”的出路。
經銷商推動企業減產
這次美國兩大汽車制造商宣布減產,受到了來自經銷商自下而上的壓力。
2004年11月22日,美國4家最大的汽車銷售集團宣布減少集團內部汽車庫存深度,其中:汽車聯盟(Auto Nation)從75天減少到53天;第一集團(Group 1)從78天減少到64天;音速公司(Sonic)從59天減少到48天。同時,一些小經銷商也紛紛減少了訂單。
四大經銷商集團表示,他們作為市場最前沿消息的反饋者,應該向汽車制造商及時反饋消息?s減庫存暫時可能會讓汽車制造商感到被動,而長遠看,對于汽車行業健康發展和汽車業的理性投資都是有利的。
通用和福特在4大經銷商宣布削減庫存幾天后,就宣布了2005年的減產計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