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可以說是汽車降價頻率和幅度創歷年新高的一年。2002年之前,汽車價格大致可以穩定8至10個月,這年由于購買力的釋放所導致需求強勁,全年價格基本不動,甚至略有上揚。2003年車價是一季一動,促銷效果明顯;非典激發了人們對生命的厚愛和對健康的重視,加上信貸政策寬松,讓2003年的汽車銷售創出新高。2004年汽車價格頻頻下降,價格戰此起彼伏,同一車型兩次降價屢見不鮮。
什么原因導致2004年的降價現象呢? 我認為一是消費者逐漸成熟了。決定車價的不是廠家、商家,而是市場,而市場聽誰的?得聽消費者的。2004年是汽車加價銷售的最后一年,消費者在2004年里更加理智,過去是加價幾千幾萬元爭購,現在是
廠商降價優惠上萬元促銷,導致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供需力量的真正換位。所以也有人得出結論——今年車市是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一年。
二是汽車市場眾多品牌的充足供應和信貸門檻兒提高導致今年消費乏力。同一品牌多家銷售商各有算盤,總的銷量雖有上升,無奈銷售渠道增多,市場分流嚴重。現在消費者更明白了,降價是市場發展的必然階段,是市場競爭的必然手段,廠家根據市場情況適時調整價格合情合理。
三是今年的汽車市場形勢與商家預計有出入。2003年的良好銷售業績激發了不少經營者更高的市場追求,中國汽車市場的成功又引來了更多的進入者。相對擴大的汽車產量、由于各種原因(信貸緊縮、汽油漲價、保險提價、新交規中某些條款增加意外成本、城市擁堵增加使用成本等等、降低的需求規模、不斷降價引發的觀望情緒讓有效需求變得更加低迷。
這種降價的局面何時可以打破?目前,車市熱銷車型越來越分散,熱銷期越來越短,脆弱的價格聯盟不堪風雨。現在的局面是廠家商家除了降價好像已經無計可施,而不斷跌落的價位又讓消費者在心存警惕的同時又多了會繼續降價的心理預期。廠家、商家、消費者相互較勁兒,都在尋找打破僵局的途徑。辦法只有時間,通過時間,消費門檻兒可以降低,價格調整造就新的消費群體,持幣待購積累消費能量,銷售的尷尬讓產量得以調低,新的產量和新的需求達到一定的平衡后,價格也就穩定了。比如,進口汽車,因其規模較小,容易控制,部分主流車型在2004年9月已經穩中有升了。
車市什么時候可以回暖?廠家商家和消費者都在關注這一時機,實際上就是消費者決定出手的時機。汽車的底價在哪里?到底可以降到多少?汽車價格不是股票,沒有絕對的底部。市場競爭決定產品的價格,成本決定廠家的利潤,成本有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期待超低價時再出手,到時候很可能又出現更好的產品了。
進口車目前價格趨穩,國產車年內還有壓力。廠家、商家和消費者,出于各自的利益和關注,感受不會相同。廠家和商家的競爭將會持續,消費者將是不斷獲益的一方。對消費者來說,尋找一定時期內性價比最好的汽車和價格稍微確定的汽車是相對穩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