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人民日報》報道:東風、日產五十年合作協議的簽署,為中國最大一宗汽車合資案畫上句號,這意味著三大汽車集團重組基本結束--東風日產合資帶來什么?
合資實現多項創新
2002年9月19日,東風、日產50年長期合作協議簽署。經國務院批準,東風以存量資產出資,日產以現金出資,股比50對50。此舉打破了過去汽車企業合資的形式大都是雙方出資組建合資公司,平地起家的慣例。雙方建設初期注冊資本金171億元,也打破了我國汽車合資企業投資的最高紀錄。
雙方在技術中心、生產體系、銷售體系等方面,也沒有像其他合資企業一樣另起爐灶,而是盡可能整合現有資源。其中,在研發中心上,商用車將依托東風現有的研發中心;新建乘用車研發中心。在生產體系上,乘用車除去目前風神在廣東的基地外,還將整合襄樊目前的資源建立經濟型轎車基地;商用車生產基地將在十堰載重車公司基礎上,吸納輕型車等資源。
全面重組,勢必要對富余人員進行安置。東風集團目前共有人員12萬人,進入合資公司的汽車核心業務,包括以東風載重車為主的商用車部分、以風神為主的乘用車部分的人員7.9萬人。還有大量不進合資公司的人員分在三部分,一是已經與其他跨國公司建立合資企業的神龍公司和東風本田發動機公司;二是輔助部分,包括水廠、電廠、電信處等生產輔助部門,消防、保衛、學校等承擔社會職能的部門,將實施主輔分離;三是汽車非核心相關業務。此次合資在重組方式上也實現了突破,主要不采取下崗、買斷等形式,而是以開發性安置為主,幫助分離后的非核心業務建立競爭力,從而最大限度減少了重組帶來的震動。
合資是雙贏的選擇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同時應對加入WTO后日趨國際化的激烈的市場競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的中國汽車企業,除去合資,已沒有其他選擇。目前,國內三大汽車集團中,上汽牽手大眾、通用,一汽聯姻大眾、豐田,都是“兩駕馬車”拉動。東風集團在1998年虧損的基礎上,通過銳意改革、加強管理、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競爭力有了大幅度提高,2001年贏利25億元,今年前8個月更是贏利33億元。但是,為長遠發展,東風在轎車特別是商用車領域急需推陳出新,選擇合作伙伴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1][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