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汽車制造商們盡管使出渾身解數,市場反應最強烈也最迅速的戰術仍然是有效的價格策略,汽車大腕們也似乎是各有各的譜
“價格”在汽車史上的意義,追根溯源可至亨利.
福特時期,正是他天才的設想“使每個家庭都擁有一輛汽車”才會使其決定用批量生產的方式來制造汽車從而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使銷售價格也降低到了一般家庭都能買得起的水平,
福特的T型車也成為了一輛真正的“讓世界坐在車輪上的汽車”。
而今,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汽車制造商們盡管使出渾身解數諸如新產品開發、借助新的營銷模式等等,市場反應最強烈也最迅速的戰術卻與當年一樣仍然是有效的價格策略,汽車業大腕們也似乎是各有各的譜。
底特律也流行"價格戰" 自2001年9.11恐怖事件以來,美國消費市場一直處于疲軟狀態,為了刺激消費,也為了清除剩余庫存,集中力量準備新車型上市,
通用首先吹響了“價格戰”的號角。這種價格戰并非是簡單的降價,而是采用調動中間商和其他顧客積極性的價格折扣策略以及優惠的車貸措施等一系列的銷售激勵戰略,但這些舉措都是在稀釋自己的利潤率,無怪乎底特律其他車商們盡管也不得不尾隨跟進卻又是再三抱怨,
克萊斯勒的負責人就稱這分明是在向利潤極限作挑戰。
但不知是不是在銷售激勵策略中嘗到了甜頭,各大車商為此而支付的費用卻逐年增長,據相關機構統計,通用和福特的費用增長率為20%左右,
克萊斯勒的速度更快,2004年1、2月份同比分別上升了56%和42%,在此方面的動作大有趕超通用之勢。
盡管一開始,
克萊斯勒對這種變相的價格戰并不贊賞,但被動尾隨的結果卻是市場銷量的大幅增加,那么積極推進帶來的勢必是更大的蛋糕。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在剛剛過去的2月,克萊斯勒的市場占有率是13.3%,同比上升了0.3%。
但是價格戰的老大卻誰也不愿當。通用的市場分析專家保羅.巴魯表示:“打折會有損品牌的美譽度,而且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即公司的成功來源于折扣返讓。”克萊斯勒的新聞發言人吉森.凡思也否認了有報道稱的“公司的主要精力投放在銷售激勵措施上”的說法。更有克萊斯勒的一位行政負責人把這種促銷方式稱為“讓人上癮的毒品”,他表示這種做法短期來看確實能使銷量上漲,但從長遠看,無論是對汽車工業還是消費者都是不利的。
保羅.巴魯同時認為,“克萊斯勒在銷售激勵措施上相當積極,現在看來確實幫助他們占有了市場份額,但長遠來講利弊得失尚不能蓋棺定論,應有待時間來證明。”言中之意透露出通用已在這方面受到了來自克萊斯勒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