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汽車市場上新車型越來越多,消費者可以挑選的余地越來越大,2003年有幾十款新車投入市場,2004年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平均每周就產生一款新車型或者改進車型。
某些消費者的心態往往是“吃螃蟹何妨”,爭先購買新車型甚至動用各種關系幫忙,而且仿佛在大街上開著別人不敢買、別人買不到的新車型才能夠滿足自己對汽車的喜愛。
這種買車“趕頭班”的做法到底有利還是有弊呢?
2003年之前汽車行業內的一些資深人士往往推薦朋友購買這些“第一批”車型。因為,合資企業進行某款車型生產之初往往不會一下子全部采用合作方式,一方面為了盡快占領市場贏得先機并降低先期投入,一方面為了“投石問路”加強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所以這些第一批產品所采用的部件往往國產化率很低,基本上依靠進口件組裝。
消費者購買這些“準進口”車雖然當時的價格高一些,市場占有率低一些,維修服務都可能有一些“別扭”,但是“先買先享受”也是一種消費方式,而且進口部件的質量總體略高于國內產品,車輛的組裝工藝也保持著與國產車的優勢,“趕頭班”看似占便宜。
但隨著汽車市場競爭激烈,汽車營銷手段也在加強,您“趕頭班”要有如下心理準備:
買的是最高價 順乎“中國
民意”,汽車降價大勢所趨不可阻擋。老車型降價為了鞏固銷量,新車型降價為了擴大銷量,可以說現在市場上沒有一款車不存在“降價”的可能,甚至
廣州本田雅閣也不敢保證在
福特新
蒙迪歐以及可能生產的國產
豐田佳美的“脅迫”下,和眾多對手的“圍攻下”由加價變成降價。他會推出又一款新車,借機就把價格又調整一番。消費者為什么現在呼吁廠家新車型價格要“一步到位”?如果一個消費者購買新車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看到廠家上萬元的降價,現有車輛的間接貶值不說,消費者對品牌的“熱愛”也會大打折扣。可是激烈的競爭和廠家抱有的“先撈一筆”的心態還是有著“根深蒂固”的基礎,廠家都會給自己留下“降價的空間”以備“對手”出其不意。去年一批品牌車分別降了兩三次價,“趕頭班”的會多花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