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摩托車行業正在從混亂走向有序”,重慶摩托車研究所所長向精華表示,“行業內的兩大陣營對陣已日趨明朗。”
在建設集團收購南方雅馬哈以后,日本三大摩企在中國的布局宣告基本完成:
本田、
鈴木、雅馬哈欲三分天下的意圖已暴露無遺。與此同時,國內以民營資本為主導的三大摩幫也顯露出強勁的競爭力。
近年來,日本摩托車企業的心態從畏懼中國成為加工基地轉化為通過將中國的公司作為合作伙伴來提高在成本方面的競爭力。
本田、雅馬哈、
鈴木等日本摩托車“巨人”開始與國內幾家摩托車企業重新握手。
本田目前在國內已經形成新大洲本田摩托車系,包括五羊—本田、嘉陵—本田。而日本
鈴木則依靠強大的技術和資本將三個國內摩托車上市公司歸入囊中——ST輕騎、長春長鈴和錢江摩托,2003年這3家公司的銷量已占到摩企十強總銷量的31%。今年2月鈴木又開始推動大長江和錢江摩托的重組。而建設集團收購南方雅馬哈,并與雅馬哈公司成立株洲建設雅馬哈摩托車有限公司后,雅馬哈也基本完成了在中國的重新布局。
2003年,中國摩托車市場已經達到了整車生產1400多萬輛,銷售600多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市場。而去年日本三大摩托車尚未布局完成前,日本三大摩托車集團與其中國合資合作伙伴企業就占據了摩托車行業產量前20名中的7席。毫無疑問,布局已定的日本三大摩企要想進一步加大在國內市場的拓展力度,尚未與他們串聯的國內摩托車企業將成為他們首輪殺戮的重點。
摩幫借力
“沒有自主開發能力和國外技術作為支撐的企業可能撐不了多久。”宗申集團董事長左宗申很明白,在日本三大摩托車企業布局完成后,中國摩托車企業尤其是重慶摩幫面臨的可能是生死存亡的關鍵點。
重慶摩幫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已經成為中國摩托車三大板塊之一。他們不僅僅在國內市場與日本摩托車企業對陣,而且在東南亞等國他們蠶食原本屬于日本摩托車企業的領地。重慶摩幫也當之無愧的成為日本摩托車企業眼中的頭號敵人。近年來,日本摩托車企業屢屢以知識產權被侵犯為由,將重慶摩幫送上被告席,重慶摩幫也清醒地認識到,要想通過合作取得日本技術無異于與虎謀皮。
借力歐美技術擺脫是日企的圍追堵截日前摩幫們開始重置自己的“破局”計劃。4月17日,歐洲最大摩企比亞喬與宗申集團合資組建佛山宗申比亞喬摩托車公司。左宗申明確表態:“比亞喬全面開放技術和產品態度,這是任何日本企業都難以比擬的。”顯然,擁有百年歷史,世界技術最為先進的比亞喬正好滿足了宗申對于技術的迫切需求。
在宗申與比亞喬進行合作的同時,重慶隆鑫也正在緊鑼密鼓與美國企業進行談判。4月19日,重慶隆鑫集團副
總裁陳家昆告訴本報記者,隆鑫繼2003年12月23日與臺灣最大摩托車企業光陽合資后,目前正與美國一家有影響力的企業談判,“這種合作不僅僅局限于摩托車產品方面,我們可能要共同建立一個工業園區。”
力帆則采取了加強與歐美技術研發機構的合作來應對挑戰。力帆總裁楊洲表示:“一方面我們要加強自身的研發能力,另外通過與歐美設計機構建立良好的關系,以便在未來發展中得到相應的技術支持。”據悉,力帆此前也曾與
寶馬、哈雷接觸。
借力歐美企業重慶摩幫意圖明顯,歐美企業同樣也搖動著橄欖枝回應摩幫。目前歐美企業盡管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但是苦于本國市場的有限,近年來發展日漸趨緩,他們紛紛把目光投向市場空間巨大中國市場。在4月初舉行的重慶國際摩托車博覽會上,一些歐洲
廠商紛紛派遣代表參會尋求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機會。德國一家中介公司的代表明確表示:“外商需要中國的合作者,無論技術轉讓還是合作生產各種方式都可以。”
重慶摩托車研究所向所長表示:“從走勢看,中國摩托車企業再靠仿冒將難以存活,而重慶摩幫走引進歐美技術的道路值得關注。”重慶摩幫這些從市場中打拼出來的企業最先意識到,要與日本三大摩企對抗就必須改變策略,與歐美企業進行全方位的合作并引進成熟技術也許就是他們突破日本摩企包圍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