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即將過去,梳理一下汽車產業發生的變化,我們發現:人的大起大落是今年僅次于價格變動的最大看點。當記者把手頭的名片整理一下時,吃驚的發現,僅高層變化今年就有七八次,中層管理人員的流動幾乎在各個廠家都存在。
蘇強:金融投手 漂流車場 蘇強的履歷簡單明確——1991年畢業于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國際金融專業碩士。曾任沈陽
金杯客車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等職務,12月14日離職前任
上海華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
總裁、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再見面時我們可以把問題提給蘇強:在職業人生的衡器上,你首先是一個金融家,還是一個汽車專業人士?在多數人看來,他應該是一個在汽車業工作的金融家。果斷,有條理,精于計算,但對于汽車市場和這個規模化產業的運作,他的經歷還不足,也許他本來就沒有想過在這一行業干一輩子。
“我們得到確切消息,蘇強將在年底正式辭職。這件事證明了,金融家和汽車企業家不是一回事,他們想的只有利益,這一點對職業金融家來講是無可厚非的。”國家發改委官員的話是說在今年8月華晨四高管四高管即吳小安、蘇強、洪星、何濤辭職事件之后不久。
在蘇強銷聲匿跡四個月后,事情終于有了新的結果。12月9日晚,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HK1114)董事會通過香港聯交所公布,從當日起,蘇強不再擔任該公司總裁及行政總監,也不再擔任沈陽
華晨金杯汽車有限公司的主席職務,同時進行人事變動的還有,楊茂曾辭任華晨中國公司執行董事職務,何濤辭任沈陽華晨
金杯汽車行政總監職務。根據新華社透露的消息,國防科工委已經提名原沈飛汽車廠的一位副總裁加入
華晨中華,接替蘇強的職位。華晨汽車的另外三名高層的人選,華晨控股集團也已經基本考慮成熟,而該集團公司內部的領導也有所變動。
在今年所有的車壇人事變動中,蘇強等華晨高管層的震蕩最引人注目,因為它代表著一個時期金融權力與企業經營的紐帶關系,有人認為:為了強化企業經營者的利益紐帶,必須使用金融手段。但反對者拿蘇強事件做文章,認為只有職業汽車經理人才能對一個企業忠誠。任何一個外行經理人都有可能選擇離開,而金融家的出走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暫時損失。
現在的問題是,當時傳出的華晨四高管辭職,現在卻為何是兩走兩留?據熟悉內幕的人士透露,吳小安和何濤在CBA中國華晨汽車控股公司中占股較小,利益相對較弱,而吳小安本人又是整個CBA華晨的主席,在申華控股也有職務,他應該也會離開沈陽的華晨集團,只是目前需要撇清的東西很多,具體去向尚不明朗。四高管相繼離去,華晨將由遼寧國資管理部門重新整合,現在華晨集團可以名正言順地說:我們要用自己人管理一家國有企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