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明年取消進口汽車保稅政策,將加大
經銷商的經營成本和風險。
今年6月1日實施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取消了實行多年的進口汽車保稅政策。從2005年起,所有進口口岸保稅區不得存放以進入國內市場為目的的汽車。
對進口汽車實行保稅政策,汽車保稅區成了進口汽車的“蓄水池”。汽車到港后,先存放在保稅區,有了買主,再交稅出庫。資金占壓不多,風險也不大。取消汽車保稅業務后,進口車一到港就必須納稅報關,經銷商經營成本和經營風險大幅度提高。
三是國產車對進口車的擠壓作用越來越明顯,導致明年可進口的車型趨向高檔化和個性化。
今年年底明年年初,一些在國內十分暢銷的進口汽車如
豐田佳美、
尼桑風度等將在國內生產。這些車一旦在國內生產,立即就會停止進口。
已經在國內生產的
寶馬、
本田CRV,以及將要在國內生產的
奔馳轎車,由于同樣原因也不再進口。因為同類型的進口車和國產車價差太大。過去進口什么車都能賣得出去,現在經銷商必須考慮能否銷得出去。今后會主要進口那些國內不能生產的品種,主要是高檔車。這些高檔車的消費者局限在一定的社會階層,他們并不十分在意車價的高低,經銷商也不會輕易降價。
四是進口車消費市場不大,對國內車市影響有限,也不會打壓國內汽車價格。
國內進口汽車的消費者是一個固定階層,70%是私營企業主、還有影視明星、歌星、律師等。國家實行宏觀調控,加強國企的用車管理,致使許多國企不敢購買豪華進口車,也壓縮了進口車的消費群。
據海關統計,去年我國轎車進口首次超過10萬輛。但是,進口轎車在國內轎車銷售中所占的比例比兩年前還有所下降?從6%下降到不到5%。
今年以來,進口轎車檔次越來越高、
排量越來越大、基本上是國內不能生產的車型。進口車和國產車市場已經細分,形成一種互補關系。即使在3年保護期結束后,進口汽車對國內車市和車價的沖擊也是十分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