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伴隨著
雪佛蘭品牌定位的發布,
上海通用擁有了
別克、
凱迪拉克、
雪佛蘭三個品牌,自此形成了清晰的多品牌架構,也成為國內品牌最多的轎車企業之一。
隨著轎車企業產品導入步伐的加快,實施單品牌還是多品牌架構,成為擺在企業決策者面前的選擇。
筆者曾經參加過幾家企業的品牌座談會,討論的中心都是該不該對新車型冠以一個嶄新的品牌。
從品牌的特性上講,單品牌戰略有利于提高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度,特別是在原有品牌形象良好的情況下,把新產品納入一個統一的品牌旗下,有助于借助品牌的影響力,節省推廣費用。2000年底,
上海通用在推出經濟型轎車
賽歐時冠以
別克品牌,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試想,經過幾年打造,別克已經是中高檔轎車的代名詞,花10萬元買一輛“小別克”,消費者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單品牌同樣也存在問題。特別是當一個品牌下的車型涵蓋了高、中、低不同檔次的時候,消費者就容易對品牌的定位產生混淆。比如,上海通用的別克品牌旗下,曾一度擁有近50萬元的高檔車別克
榮御、二三十萬元的中高檔轎車別克
君威、10多萬元的中檔車別克
凱越、五六萬元的別克
賽歐。即便上海通用把別克品牌定位于大氣穩重、激情進取,獲得了極大的認同,但高達40多萬元價格區間跨度,還是容易讓別克品牌的核心價值發生偏移。這就是上海通用引入雪佛蘭這個通用旗下非常成功的
大眾化國際品牌,對車型系列重新進行品牌分割的原因。
實施多品牌戰略也要因企制宜。尤其是對車型特征區分不明顯,或者原有品牌定位并不成功的企業,采用多品牌更應慎重,否則會發生雷同效應,導致“雙輸”的結果。拿在國際上運作非常成功的PSA集團來說,為節約成本,
標致和
雪鐵龍采用了雙品牌共用平臺戰略。雖然底盤和動力總成相同,但源于多年文化底蘊的兩個品牌還是具有明顯的個性:
標致品牌強調可靠、活力、美觀、革新;
雪鐵龍品牌則強調操控性、經濟、實用。但是,在國內,由于汽車審美、汽車文化還沒能普及,加之神龍公司早年引進的
雪鐵龍富康“中國家庭轎車第一品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因此,對于剛剛引入中國的標致品牌來講,不僅要體現其原有的品牌定位,而且要在價格定位上與雪鐵龍作出明顯的區分。據悉,神龍公司正在就兩個品牌的中國定位重新進行梳理,避免出現左手打右手的窘境。
當然,也有企業對這種兩個品牌之間的內部競爭持支持態度!芭c其讓競爭對手瓜分自己的細分市場,還不如讓親兄弟‘窩里斗’,沒準倒能因給消費者提供不同的選擇而擴大銷量”,一位業內人士的分析,也許道出了
大眾計劃引入斯科達品牌的真實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