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6日),
奇瑞汽車與美國夢幻汽車公司就成立合資公司進行細節談判。事件雖然發生在中國內地一個很普通的城市——蕪湖,但意義重大到如同讓人們聽到了中國汽車命運的敲門聲。中國大批量出口汽車的夢想,就要由真正的自主品牌企業——
奇瑞汽車公司來實現。
幾十年來,國產汽車都是在封閉的環境下發展的,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困難。因此,提起出口,特別是大批量出口,人們往往認為遙不可及,即使是在最近十年間,我們從汽車行業聽到的也多是引進技術、合資合作、引進車型、延長合資……以往迫不得已才喊出的“擋住進口”也變得越來越微弱,國產車出口最多的年份也只有1萬余輛。
汽車產業是國際化極強的產業,歐美汽車占盡先機,經過百余年的歷練與積淀,造就了
通用、
福特、戴姆勒.
克萊斯勒、
大眾等幾家巨型跨國企業,形成美、德、法、意等汽車工業強國。
然而,歐美巨頭企業對汽車產業的壟斷并不是鐵板一塊。從上
世紀70年代開始,以節能、環保為契機,特別是巧借能源危機之機,日本、韓國汽車先后成功登陸北美,也就此奠定了日韓兩國在世界汽車產業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組數據發人深思,2004年,韓國汽車銷量達451.67萬輛,其中內銷108.68萬輛,同比下降17%;但出口量卻達到了342.99萬輛,同比增長41.7%,使總銷量增長21.1%。也就是說,韓國每內銷一輛車,出口三輛還多。其出口金額在上一年突破200億美元之后,又跨上300億美元的臺階。
目前,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取得長足進步。在剛剛過去的2004年,國產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500萬輛大關,已經牢牢占據第三消費大國和第四生產大國的地位。一批汽車骨干企業已經分別躍上50萬輛、百萬輛級,特別是在國內市場下滑的時刻,出口變得尤為突出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