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6日),
奇瑞汽車與美國夢幻汽車公司就成立合資公司進行細節談判。事件雖然發生在中國內地一個很普通的城市——蕪湖,但意義重大到如同讓人們聽到了中國汽車命運的敲門聲。中國大批量出口汽車的夢想,就要由真正的自主品牌企業——
奇瑞汽車公司來實現。
幾十年來,國產汽車都是在封閉的環境下發展的,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困難。因此,提起出口,特別是大批量出口,人們往往認為遙不可及,即使是在最近十年間,我們從汽車行業聽到的也多是引進技術、合資合作、引進車型、延長合資……以往迫不得已才喊出的“擋住進口”也變得越來越微弱,國產車出口最多的年份也只有1萬余輛。
汽車產業是國際化極強的產業,歐美汽車占盡先機,經過百余年的歷練與積淀,造就了
通用、
福特、戴姆勒.
克萊斯勒、
大眾等幾家巨型跨國企業,形成美、德、法、意等汽車工業強國。
然而,歐美巨頭企業對汽車產業的壟斷并不是鐵板一塊。從上
世紀70年代開始,以節能、環保為契機,特別是巧借能源危機之機,日本、韓國汽車先后成功登陸北美,也就此奠定了日韓兩國在世界汽車產業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組數據發人深思,2004年,韓國汽車銷量達451.67萬輛,其中內銷108.68萬輛,同比下降17%;但出口量卻達到了342.99萬輛,同比增長41.7%,使總銷量增長21.1%。也就是說,韓國每內銷一輛車,出口三輛還多。其出口金額在上一年突破200億美元之后,又跨上300億美元的臺階。
目前,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取得長足進步。在剛剛過去的2004年,國產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500萬輛大關,已經牢牢占據第三消費大國和第四生產大國的地位。一批汽車骨干企業已經分別躍上50萬輛、百萬輛級,特別是在國內市場下滑的時刻,出口變得尤為突出和重要。
做到大批量出口,必須沖破某些瓶頸。
首先是品牌瓶頸。只有中國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汽車出口。
奇瑞之所以能夠喊出今年出口5萬輛,并有25萬輛的長遠目標,就在于短短幾年時間確立了自主品牌,不必看別人的臉色。從國內企業出口的業績來看,
中興、奇瑞、
長城等自主品牌占據了出口總量的大多數。自主品牌與成功的產品研發,是這些企業能夠批量出口的根本原因。與此形成對照,我們見慣了某些合資企業的“出口秀”,有的一單幾百輛車,出口到某個偏遠的市場;有的還在談判,消息已經“走漏”,結果一定是無疾而終、不了了之。前者充其量是作為跨國公司的拾遺補缺;后者也許就是一個并不高明的炒作。
其次是質量瓶頸。公允地說,雖然有了長足進步,但國產車的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在國內,國產汽車用戶通常只能享受兩年4萬公里的質量保證和維修服務。而在美國,日本汽車并不僅僅因為省油而暢銷,更因為出眾的可靠性而誘人。同樣,韓國汽車在遭受冷遇之后,提出10年或10萬英里質量保證和維修服務,遠遠高于其他同行,才漸漸得到認可。據透露,此次奇瑞與美國合作伙伴將這一指標也提高到10年或10萬英里,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與國際接軌,凸顯奇瑞強烈的挑戰意識以及對自主產品的自信和責任感。
第三是時間瓶頸。在出口美國的“征程”上,即使是德國
大眾、日本
豐田、韓國
現代這樣的企業,都曾有過失敗的紀錄,其中有的屢敗屢戰、鍥而不舍,最終成為市場上的強者;也有的知難而退、潰不成軍,再也沒有翻過身。大批量出口美國,是一項龐大艱巨的系統工程,挫折和失敗在所難免。但是,并不能夠因此產生惰性,喪失斗志,必須要有一種韌勁,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從奇瑞現在的領導班子來看,年輕有魄力,并且得到各個相關部門和地方的鼎力支持,只要確立長遠的目標和理想,加上奇瑞一貫堅持的實干精神,相信一定會取得成功。
奇瑞一小步,中國汽車一大步,愿奇瑞步步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