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汽車市場又如何界定?是960萬平方公里,還是全世界?
可以說,汽車行業對加入WTO是最當回事的,不少人整天嚷嚷著WTO,計算著WTO的最后保護期限還剩下幾天。難道WTO只是單向的?只為國外汽車巨頭進入中國打開了通道,我們的汽車就不能賣到國外去?外國消費者就不能為消化中國汽車產能作一點貢獻?
似乎國內的一些權威機構和權威們不敢如此奢望,可是,外國權威們卻已經將這一趨勢描述得明明白白。美國《底特律新聞》的汽車專欄作家保羅.李納特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處在成為頂尖汽車市場的門檻》的文章,他說: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三五年內,第一批少量的廉價中國汽車將可能出口國外。它們也許會是一些價格低廉、設計陳舊的經濟型轎車,在制造的品質上可能不及日本與韓國。但是,用不了多久,中國就有可能生產出外觀時尚、做工精細、價格合理、具有競爭力的汽車,完全有資格與日本、韓國、德國和美國的同類產品比肩而立。
保羅.李納特描繪的第一步已經實現。前不久,上海港又有2300輛中國制造的掛國產品牌的汽車運往中東地區。以中國制造業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能力和發展水平,保羅.李納特描繪的第二、第三步完全有可能實現。
除了外國權威的描述,我們還有榜樣在前。日本和韓國的汽車制造業在起步時也是怯生生的,當年銷往國外的汽車質量和中國現在外銷的汽車差不多。1990年韓國推出第一輛自主設計的王子牌轎車,5年后產量達到254萬輛,出口110萬輛,幾乎占到一半,在世界汽車出口國排名第六。5年之后,如果中國造的汽車也有小一半出口,中國汽車的市場容量將增加一倍左右,那么,我們又要用多少產能去滿足它?800萬輛再乘以2?(人民網-華東新聞)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