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uto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的汽車市場呈爆發性增長。據最新資料表明:今年1-10 月,國產轎車的產銷量分別達到了160萬輛和155萬輛,預計全年將達到185萬輛,比去年增加近80%。僅僅10月份,國產轎車的產銷量就雙雙達到168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了51%和56%。此外,繼
大眾、通用進入中國后,
本田、
豐田、標志、
雪鐵龍、
寶馬等也開始在國內落地生根。
勿容置疑,目前國內汽車投資過熱的苗頭已經初顯,重復建設也顯然存在著巨大風險。這不,日前本網就轉載了一篇題為
“汽車投資過熱要被喊停,新政策將出爐降低風險”的報道。說的是,針對我國汽車產業現狀,國家《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不久將正式出臺。據有關人士透露,雖然具體內容尚不確定,但該政策肯定會對目前國產汽車依賴散件組裝為主的生產方式作出限制,并鼓勵汽車生產企業提高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但一些專家認為,要防范汽車產業過熱,但不宜過早“踩剎車”。
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苗圩認為,國家要防范過熱的投資,但要根據投資主體或者資金來源的不同進行區別對待。具體而言,國家應該“三鼓勵”、“三控制”。所謂“三鼓勵”,就是:一要鼓勵外資參與現有骨干企業的技術改造,盤活存量;二要鼓勵有利于產品技術進步、結構升級調整的投資;三要根據汽車發展特性,鼓勵大集團的重組和整合,支持他們做強做大。所謂“三控制”,就是:一要對跨行業進入汽車行業的,嚴格把關,慎重批準;二要對大面積地建新工廠予以控制;三要對靠銀行信貸與財政資金投資的予以限制。
東風汽車股份公司總經理朱福壽認為,沒有一定的市場性重復建設,就不會有競爭,不利于推動技術進步與結構調整,消費者就得不到來自競爭的繁榮與價廉物美。外資進入是以跨國汽車公司為主體,他們有技術和資金優勢,而且對市場的分析預測非常嚴謹。外資和民營企業進入汽車產業,將起到促進競爭、帶動管理水平提高的積極作用,促使國有企業通過擴大規模或者提高勞動生產率來降低成本。
在20
世紀90年代末的金融風暴中,大宇宙、
起亞等宣告破產,其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盲目擴張和政府的過度保護。專家指出,如果市場出現過熱,政府就想采取措施限制其發展,可能會對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從長遠看,市場必須開放并具有自由度,企業能自由競爭,消費者能夠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產品和服務。
其實,如果我們辯證地看,在國家真正管住利用政府公共資源如財政資金、銀行資金及股市資金投資汽車產業的行政性重復建設的同時,對于汽車企業利用自有資金,尤其是外商和民營資本投入,由于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國家實在是沒有必要通過行政手段予以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