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輪胎企業與國際輪胎巨頭'涉外婚姻'的分分合合格外引人關注。 隨著2004年歲末德國大陸輪胎公司與青島雙星集團、意大利倍耐力公司與風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資意向,大部分人都認為2005年將出現世界輪胎巨頭齊聚中國的滿堂彩。可2005年剛開春,雙星與大陸的合資就胎死腹中,風神與倍耐力的合作之路也走到了盡頭。據了解,導致合資破裂的主要原因是雙方對合資公司控股權的歸屬難以達成一致。51%的股權底線成了這兩對'涉外婚姻'難以逾越的障礙。但即便如此,業界仍認為,大陸、倍耐力等進入中國是遲早的事。中國輪胎行業的'涉外婚姻'有著巨大的市場。甚至有人認為,中國輪胎行業將可能再次面臨'涉外婚姻'熱。
國內企業:借結盟求發展
由于規模經濟、市場集中度高等特點,輪胎企業的兼并收購已成為世界輪胎工業的發展趨勢,中國也正在逐漸融入這一潮流中。目前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這3家頂級輪胎公司的世界市場占有率為57%,世界前十大輪胎公司的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而國內所有輪胎企業加起來只占世界約5%的市場份額,在產業規模上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差距懸殊。在決定產品技術水平的研發費用上,國內企業與國外大公司相比更是有著天壤之別。以固特異為例,其開發的IMPACT技術耗資6億美元,相當于國內十大輪胎企業一年利潤總額之和的4倍。因此國內輪胎企業也意識到,如果能與國外公司采取一種有效方式結盟,將來的發展道路有可能會越走越寬。
雙星就在宣布終止與大陸合作的同時,也明確表示其正與其他外國公司進行接觸,尋求合資合作。中國輪胎企業清醒地意識到,通過'涉外婚姻'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有盡可能快的發展,也是目前較為明智的選擇之一。所以,盡管雙星、風神兩家輪胎企業與外資的合作先后擱淺,但中國輪胎業'請進來,走出去'顯然已是大勢所趨。
國外企業:借結盟分市場
對世界輪胎巨頭來說,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及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都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強大吸引力。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輪胎的制造中心,分享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蛋糕'及其在中國掘金的欲望,成為世界輪胎巨頭進入中國的源動力。米其林、普利司通、佳通、錦湖等先期進入中國的國外公司,均在中國撈到了第一桶、第二桶……金子。相對于獨資,對中國輪胎企業的兼并收購,可以使外國公司在獲得不菲利潤的同時,最大程度地規避風險,換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倍耐力總經理Gori先生坦率地說,倍耐力想分享中國高速成長的子午胎市場,我們除了與風神公司洽談合資外,還制定了幾套發展方案,我們為自己制定啟動合資的最遲時間就是今年。據了解,大陸在放棄與雙星合資的同時就在尋找新的伙伴。當然,還有一些國外企業也在躍躍欲試,希望通過不同的手段尋找最佳的'中國伴侶'。
控股權:'涉外婚姻'的籌碼
面對這樣的局面,明智的中國企業家應該意識到這正是提高自身價值的最佳時機。據了解,目前在合資合作的具體操作上,最大的籌碼是控股權。股權一直是企業間兼并收購的有效紐帶,深層次的整合正是以股權為基礎進行的。輪胎行業更是如此。如普利司通收購美國的費爾斯通輪胎公司等。世界輪胎企業兼并收購的潛規則是實力強的企業占大股份。但讓中國輪胎企業尤其是像風神等目前效益較好的輪胎企業放棄51%的股權底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界輪胎巨頭認為自己不擁有控股權就無法保證技術、資金的安全;而中國輪胎企業擔心自己不控股會導致今后白白為人做'嫁衣裳'。此外在合資合作上還存在收購價格、經營理念、合資方式等方面的沖突和差異。
那么,誰該讓一步呢?
有專家建議,如果國外企業確實能帶來先進技術和發展資金,中國輪胎企業不仿在股權方面采取靈活的辦法,不必死守51%的股權底線。相反,可利用外資輪胎企業想盡快進入中國市場的心理,在收購價格等方面多作努力。正所謂堤內損失堤外補。其實大家都承認,中外輪胎企業互有優勢和劣勢,關鍵是看誰能在'聯姻'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對于中國輪胎企業來說,有一點是明確的,大家的認識水平早已不同于上次的'涉外婚姻'熱了。企業既不會再激憤地認為這種'聯姻'是洪水猛獸,也不會頭腦一熱就輕率'聯姻',而是要理智決斷。因為,真正幸福的'涉外婚姻'將是中國輪胎企業一種難得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