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將成為全球衛星導航市場的‘龍頭老大’,其次是印度,然后才是美國和歐洲。”2005年12月初,在上海“國際導航產業化與科技發展論壇”中,德國慕尼黑聯邦國防大學測地導航研究所所長、美國導航學會歐洲會員岡特·沃爾夫岡·海因說。他補充,這并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看法,而是全球導航領域的專家、市場分析人士和公司所達成的共識。 世界各地無一例外的看好中國汽車導航市場。2006年,西門子VDO將在中國生產第一款車載導航產品,先鋒、新科電子都把衛星導航 GPS市場作為其主方向。
然而中國GPS市場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截止到2005年底,中國擁有車載導航設備的車輛不足10萬輛,車載導航安裝率不到1%。而日本的汽車車載導航安裝率高達59%,歐美約占25%。現在導航電子系統GPS最高利潤率在日本達50%,歐洲達20%~25%,美國達10%,而中國車載導航只占整個汽車市場的5%不到。在北美、歐洲及日本等地,這種民用GPS車載導航儀,作為汽車的基本裝備之一,出現在6千萬輛公交車、貨車及私家車上。但在我國,GPS導航在汽車上的應用遠遠落后于GPS控制、定位、跟蹤方面的應用。水清木華研究中心在就汽車導航市場進行調研時發現,歐美的一些知名研究公司在發布針對全球的導航市場的數據時,中國部分基本是空白。
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的汽車導航市場。即使在全球范圍內,衛星導航產業,尤其是針對民用汽車的導航產業都被普遍認為是一個朝陽產業。近年來,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導航市場消費已進入“快車道”,為什么在中國卻出現“難產”呢?
中國GPS市場仍然存在著制約發展的瓶頸。安裝率、普及率不高,市場利潤不高,是目前我國汽車導航市場無法回避的現狀。然而往深處看,汽車導航市場的鏈條缺失是導致其市場現狀的根本原因。在熱鬧的投資沖動背后,導航產業鏈缺少有機的整合仍是一大憂患。在導航產業鏈中,導航電子地圖數據提供商、導航軟件供應商、導航系統和車載設備制造商、運營和經銷商、汽車前裝用戶、汽車后裝用戶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然而,這個看似龐大的產業鏈條中,上下游之間的整體聯動仍然很脆弱。
整車廠商對導航儀產品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可靠性、產品的經濟性、適用性、電子地圖的全面、準確,更新及時等四個方面,而我國導航設備廠商在這些方面普遍存在欠缺,服務跟不上,進不了前裝市場。無奈之下,GPS導航設備供應商轉攻汽車導航設備后裝市場。而這個市場卻門檻太低,有技術的沒技術的都可以做,最終的結果是各商家僅僅是聚焦在產業的低端瘋狂地進行你死我活的價格競爭。前裝市場鎖死,后裝市場歧路 ,成了我國汽車導航市場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面,導航電子地圖這一重要環節也讓中國汽車導航市場的發展雪上加霜。部分國內企業苦于國內導航電子地圖和導航硬件設備上下游產業鏈的薄弱,只好“曲線救市”,先攻打國外市場再回攻國內,"墻里開花墻外香"又成為我國汽車導航市場的另一大特色。假冒偽劣產品的橫行,更加深了本土GPS市場的水深火熱,讓本已脆弱的消費市場更是朦上了一層陰影。據相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假冒偽劣車載導航產品涉案金額已達300萬元。
事實上,相對于我國汽車用戶最關心的問題,導航設備并非迫切解決的問題。況且,動輒需要三四千元的投資也讓很多車主望而卻步,而大多數國內的車載導航產品還不夠成熟,而消費者對該產品的認識和接受還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