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錄是圈子,博客是圈子,豆瓣網也是圈子……百度網、新浪網也都有各自的“圈子”頻道,甚至還有專門的“圈網”……在WEB2.0的影響下,“圈子”已不再是區分行業的專用名詞,已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關于“圈子”,網上是這樣介紹的:“無論您和您的朋友家居何處,不管是新浪、搜狐,還是Bokee、BlogCN,抑或Blogger、Typepad……甚至是使用MT、WP等程序架設的獨立博客,都可以加入到同一個圈子里來!” 當年所有人開始沉迷于電腦屏幕前時,曾有人擔憂這個虛擬世界會阻斷人與人在現實世界的你來我往。可現今的事實肯定地證明了那是杞人憂天,無論你有著多么小眾的趣味,互聯網上都能找到“臭味相投”的同類,它使得個人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工作圈、同學圈,而有了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可以自由選擇、自由加入。當互聯網上的聚合效應產生后,線上的聯系又往往能延續到線下,豐富著現實生活中的交友網絡。所以,現在沒有什么能比網絡故障更能讓現代人感受到與世隔絕的孤獨感了。
催生交友新格局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分出圈子,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日,據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奚國華披露,中國已成為全球信息通信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到1.44億,其中寬帶上網用戶9700萬戶。按照信息產業部“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中國互聯網網民數有望達到2億。web2.0的概念讓網絡個人不但成為互聯網內容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更在網上不斷地組成圈子,也不斷地選擇著圈子,營造適合自己的圈子,在圈子里尋找寄托,從而為自己線下生活的多樣化做著前期的開拓,美國《時代》周刊的總編施滕格爾就說過“社會正從機構向個人過渡,個人正在成為‘新數字時代民主社會’的公民。”
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說,“圈子”就是“社群”、“部落”、“團體”;從個人經驗來說,“圈子”就是由志向、趣味、年齡甚至居住地點都比較相近的人自動形成的團體;而對于網絡來說,“圈子”就是日益部落化的網絡空間,而這些“部落”的構成則有著無限可能性。
網絡“圈子”的力量大規模爆發的一次就是前年的“超級女聲”比賽期間,這也讓之前很多不知道百度貼吧的人見識到了“貼吧”能夠網聚起來的超高人氣,以及這些人氣能夠轉化成為的強大行動力。網友“意大利的貓”是活躍在百度貼吧的一個足球類貼吧的球迷,以前她看球從來都是跟身邊的同學和朋友,但是因為身邊的女性球迷的確不多,而男性球迷又總帶著性別歧視地認為她是個偽球迷,加上大家喜歡的球星、支持的球隊不盡相同,看球一看到激動處難免會起爭執,所以不歡而散的次數居多。直到去年世界杯期間,她上百度貼吧,“總算找到了組織。”“我本來只是希望尋找一些自己所支持的那個球隊的相關信息,于是進了那個球隊的貼吧。在這里,我不但發現了齊全的各類信息,還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也推薦我上一些相關的足球論壇以及專門的QQ群,去結識更多的朋友。”去年世界杯的半決賽和決賽,“意大利的貓”就是和她在網上新結識的朋友一塊兒看的,“我們在貼吧和論壇上都發了帖子,注明時間、地點,希望大家來一起為自己支持的球隊吶喊助威,而且人多看球也比較熱鬧。”結果當天到的人數遠遠超過預料,有貼吧和論壇上的網友,也有看了帖子慕名前來尋找“組織”的人,“現在我們還會經常約在一起看球,平時在網上也會交流各自的心得,交換彼此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