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場營銷的:先征服腦袋,后征服口袋
眼下,企業都希望能夠消費者多從口袋里掏出的幾元錢,購買自己開發的新產品,但憑什么讓消費者多掏這筆錢呢?我們發現,這些企業習慣于提供物美價廉的、甚至是物次價低的產品,出口國外的時尚真皮鞋只有4美元一雙,10美分一件T恤衫等等。這樣確實很辛苦,甚至到了虧損的邊緣,目的僅僅是為了一點加工費,希望“先征服口袋”,提供價格低廉,尚能使用的產品策略打開市場。可是隨著原材料、人員工資、水電煤價格的不斷上漲,這種情況還能持續多久呢?微薄的利潤被不斷的蠶食。事實上,欲想獲得更高的收益,得到消費者口袋里更多的鈔票,就要先徹底征服消費者的大腦!
先征服腦袋,后征服口袋
營銷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做傳播,是在進行一場爭奪消費者心智資源的戰爭,并不是單純的產品或技術的競爭。征服腦袋的過程,就是讓消費者在思想上、心理上、行動上被“催眠”、被“引導”、被“洗腦”。正如飄柔,不僅僅告訴你去頭屑,還告訴你一個大大地、存在大腦的自我確認:更自信。去頭屑和自信這樣一種心理狀態有直接的邏輯關系嗎?沒有,但是寶潔誘導你有頭屑,形象不好,談不上女朋友,找不到好工作,用了飄柔,頭屑沒了,自我形象提升了,當然更自信了。因此飄柔販賣的不是產品,而是最后產品體現的精神利益——自我尊重和價值的體現。
這就告訴我們,先征服腦袋,才能后征服口袋,因為能夠去頭屑的產品多如牛毛,廣東的日化企業上百家都在打這個概念,但是飄柔第一個提出征服消費者大腦的心理訴求,從簡單產品功能,上升到自信這樣的精神狀態,俘獲了消費者的腦細胞,進而心甘情愿的,多掏比同樣產品價格高出許多的人民幣,購買飄柔,銷量卻遠遠超過“只想征服口袋,不想征服腦袋”眾多競爭對手。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消費者不時機器,給他潤滑油就可以了,他們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血有肉、有社會屬性的人,把戲發水當作潤滑油賣當然是不行的。
可惜,不少企業把自家開發的產品都當作寶貝,可是這種產品自戀情結,并不能讓消費者喜歡上你,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實上,現在的市場競爭,已經不僅僅是市場份額的爭奪,更是客戶數量和客戶質量的爭奪,而爭奪客戶實際上就是在爭奪思想份額和內心份額。
將品牌塑造成為消費者的靈魂
所謂思想份額就是品牌在消費者思想意識形態里面占有的位置,我們經常提到的價值營銷,不僅僅在于塑造產品的附加值,還在于企業給消費者塑造的靈魂價值。如看到耐克的那個標志,已經不會想到一個具體的產品,而是代表著一種勇于挑戰的奮斗精神,它超越了產品,成為企業征服消費者大腦的關鍵所在。一般來說,品牌的個性越鮮明、越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往往越能夠讓消費者鐘愛。
定位決定地位
而內心份額在乎的是品牌在消費者心目的排名,比如提到電視機,像到長虹、TCL、創維等品牌,我們常說的定位即是這樣,定位決定地位,排名越靠前,往往世紀的市場份額也越大。
在思想份額、內心份額和市場份額相互轉換的、相互影響、相互提升中。企業也就完成了先征服大腦,后征服口袋的過程。
如何征服腦袋,關鍵在于建立圍繞目標消費者群的信念、內心向往、內在需求為中心的品牌價值體系。如果發生價值錯位,就會帶來嚴重的損失,甚至無法彌補,例如幾年前的新天葡萄酒,在邀請張曼玉、梁朝偉作為品牌代言人的同時,制造了高貴浪漫的感覺,但是在價格策略上,卻向啤酒看起,走大眾低端的市場定位,這樣導致消費者內心產生強烈的沖突,這個酒到底是給誰喝的?而目標紅就很大的一個消費場所在餐飲渠道,誰愿意拿10多塊葡萄酒照顧親朋客戶呢?忘記了中國人最關注的內在“面子”的問題,結果投資4個多億,導致虧損連連,最近才恍然大悟,調整策略走高端的品牌路線,可惜當初他們只看到了消費者的口袋,卻沒有看到消費者的腦袋,是否接受,能否再次被接受,真是前途未卜。當然除此之外,更為關鍵的是引導消費者的心智,朝著有利于企業的方向進行攻心戰。早在上個世紀,一些企業就開始利用媒體,對所謂的藍牙和3G進行炒作,但是很多人并不明白是什么具體的技術,只是感覺好而已,紛紛解囊購買這樣的數碼電腦產品,原因何在,抓住了消費者求新求變的心理,希望利用高科技體現自己價值的內在需求,滿足快樂的渴望。因此做到了,產品未上市,理念先行,先征服腦袋,后征服口袋的策略。
因而,任何有志于超越生存階段,謀取更大發展的企業來講,明白“先征服腦袋,后征服口袋”的經營策略,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通過有效的傳播手段,占領消費者內在思想份額和內心份額,都將會受到消費者的熱情擁戴,開開心心掏出自己的鈔票,而不太在乎價格,因為他發現這個產品是物超所值的,值就值在,它可能看不見摸不著,卻讓人感覺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