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市場的銷售、大陸的生產與行銷布局、到零組件業海外訂單的成長,臺灣本土汽車業這幾年的發展可說頗有佳績,在媒體上與股市里也吸引不少注意力,但畢竟汽車業在臺灣已是發展幾10年的成熟工業,與電子業相較仍是處于“非主流”的一端,但汽車業的發展在海峽對岸則是迥然不同的景象,這也牽動到臺灣電子業布局車用電子市場的時間點。
大陸汽車產業究竟熱到什么地步?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連續4年大陸國產手機品牌第一名的波導竟然也要進軍汽車業,這或許與普天集團入主波導大股東寧波電子后,間接產生與波導核心經營團隊在經營權上的微妙關系有關,但從第三方的觀點來看,當初波導從傳呼機轉型至手機有其脈絡可循,但從手機跨到完全不相關的汽車,這步子倒也跨的太大了些!
不過,當筆者赴北京出差時,將波導副總隋波轉去開創汽車事業一事,就教于80年代末期由美赴大陸投身移動通訊迄今的臺灣前輩時,他說,若他現在要轉換跑道的話,也會投身汽車業。這才讓筆者猛然警覺犯了從“局外人”的觀點來看這件檔子事的謬誤。
事實上,以筆者在北京所見,諸如《21世紀經濟報導》與〈經濟觀察報〉等幾個大陸最好的財經媒體,均已紛紛成立汽車專版深入報導產業與市場發展的相關新聞,而〈北京青年報〉與〈新京報〉等大眾媒體也時有相關消息。套句大陸慣用的話語來說,如今觸目所及,汽車相關訊息可說是“撲天蓋地”而來。
從臺灣電子業的角度來看,車用電子的全球市場雖然成長率高,但仍屬利基市場,市場規模相對有限,且過往臺灣業者缺少與國際汽車產業鏈間的互動經驗,因此,絕大多數業者均將中長期布局的企業資源配置在通訊產品與數字消費性電子產品上。
但不要忘了,即便汽車業在全球已開發國家均是極其成熟的產業,然對大陸而言,雖發展已久,如今在內需市場的驅動力量,及政府、民間與海外龐大資源的集結挹注,卻是個正處于由萌芽期邁向成長期的產業!
據統計,大陸汽車市場1995~1998年間成長率不到7%,1999~2001年拉高為12~13%,但至2002、2003年市場則出現爆發性成長,成長率分別高達39%、30%,以2003年大陸汽車銷售量420萬臺計,已可占全球市場5,800萬臺的7%左右。
在市場的驅動下,大陸汽車業2003年產量已可達440萬臺(以內銷為主,出口僅5~5.5萬臺),未來幾年,不論是市場或生產,均將保有每年20%以上的成長率?深A見的是,未來這幾年,只要是于大陸設計或銷售至大陸市場的車款,或多或少均有從終端產品到零組件的商機,正等著有心的人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