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第一家汽車百貨商場亮相
以前買了車,就上美容店做配飾或者到一些大型百貨商場去買點汽車裝飾用品之類的,現在,將眾多汽車用品專柜和專業店集中到一起形成大型賣場,這種市場會不會叫座?如果在這種專業商場開設自己的汽車用品專店,又該怎樣搞呢?
成都號稱私家車“第三城”,私家車保有量超過百萬,每天新增上路車輛也有數百輛之多。在汽車銷售火爆的同時,汽車配飾消費市場每天新增的消費額也可達幾十萬元。相對于分散的汽車美容店、配飾店和大型綜合百貨商場,大型汽車用品專業市場顯然具有集中度高、選擇多、一站式服務等優點。
現象:配飾市場克隆百貨業
在成都,以專業市場模式經營大型汽車配飾商場,投資房地產起家的喻安均算得上是一個吃螃蟹者。就在國慶前夕,他投資1.6億元打造的一家汽車百貨商場出現在了在東大街的黃金口岸上,這個百貨商場里擺放的數千種吃穿住用品,都和車有關。
除此之外,汽車百貨商場與我們熟悉的大型百貨商場并無大的區別:同樣由商場代替各個柜臺鋪面統一收銀,一般百貨商場為顧客提供改褲腳、袖長等服務,汽車百貨商場則為車主提供統一的裝飾改裝等服務。這個新的銷售模式可以說克隆了百貨商場、家電賣場的基本經營模式。
興起:汽配跌價推動行業轉向
成都汽車配飾市場存在時間不短,但過去多以分散的形態存在。由于去年的一次業內變遷,最終導致行業重心的偏移,也為汽車配飾拓展在百貨家電業已司空見慣的集中式專業市場經營創造了條件。
“我做過7年的汽車配件,汽配一直都是汽車配飾消費最重要的一塊。”喻安均告訴記者,之所以想到轉行搞汽車百貨,也是形勢所迫。汽配行業的利潤一直不錯,但自從去年上海大眾率先下調配件價格(降幅達80%)之后,讓眾多汽配商陷入了窘境。于是,部分汽配商家開始關注汽車配飾市場的其他商機:汽車美容裝飾、服務、俱樂部以及車用品市場。
在喻安均的專業商場里銷售汽車香水的“車博士”負責人石侃告訴記者,銷售汽車用品的毛利率可以達到30%~50%。“拿香水來說,外面賣的仿制香水,成本可以低到10多元甚至幾元,照樣可以賣幾十元。”相比之下,該專業店銷售的進口香水價格多為50~100元,利潤率也相當不錯。
目前,除了配飾和美容之外,汽車百貨商場的經營目標已經擴展到了俱樂部和車居生活。各種各樣的改裝俱樂部、自駕車俱樂部,相應都有不小的消費群體存在。而說到“車居生活”,其話題就更為豐富了。
市場:車居生活成就百貨模式
“車居生活”是相對“家居生活”的一個新概念,正是它讓汽車配飾市場拓展出數千種汽車用品,為投資者提供了眾多商機。
“家居用品有多少種,車居用品也就有多少種。”經營汽車用品的“車炫風”總經理劉永忠告訴記者,車居用品的種類涉及吃穿住用方方面面。
吃———包括車用冰箱、燒烤架、野營爐等;穿———有自駕車專用的戶外裝備;住———有車用帳篷、睡袋、毛毯等;用———有車用DVD、桌子、儲藏箱等等。可以說,這些車居用品幾乎就是家居用品的“翻版”。
業內人士透露,與汽車配件相比,車居用品利潤率相對更高,其原因就是個性和標準的對壘。“汽車配件都是標準化的,每個部件都有統一的標準和規格,因此競爭到最后就會成為價格競爭。”而車主購買車居用品主要是為了享受,對價格的敏感就相對要低一些,不同的車型可以使用多種汽車用品;相同的車型也可以根據車主喜好使用不同的產品,因此完全是個性化的。“車居生活用品眾多,而百貨商場就能讓車主一站式地選擇數千種產品。”
喻安均告訴記者,在他的汽車百貨商場開業前就有300家以上的汽車用品商進駐,包括全球最大的汽車快修連鎖企業美國通用AC德科西南區的旗艦店。
前景:私車消費強力助推
在這種新經營模式的推動下,汽車配飾市場的規模有多大呢?劉永忠告訴記者,按照成都購車族的消費情況,在購買新車后通常會購買上千元到上萬元的相關用品,包括音響、貼膜、布藝、飾品等等。
據透露,在沿海大城市每輛車銷售后還能創造平均3000多元的消費額,盡管目前成都還不能達到這個平均水平,但隨著私家車的增多和收入及消費觀念的提升,其市場潛力同樣不可小視。若按每輛車配飾平均消費2000元計算,成都目前每天新增300輛汽車,每天新增的配飾消費額可達60萬元。
喻安均告訴記者,汽車配飾市場的興起本身就是私家車購買逐漸代替公車購買占據市場主流的結果,“從一個簡單的代步工具,向個人居住空間轉變”,除了辦公室和住家,汽車可以說是人們日常的另外一個生活空間,其市場潛力尚未完全開發出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