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車也有大學問!專家談主動、被動安全性
專家觀點
周青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安全技術分會主任
1. 設計比車重更關鍵
除了卡車與轎車碰撞的情況,在當今主流轎車1200-1500千克的車重范圍內,安全保護的關鍵是結構設計,而非車重。汽車輕量化是當今世界潮流,對解決能源環保問題都有好處。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輕量化車身有好處也有不利的方面。好處在于制動距離短,對整體交通(包括行人、其他車輛)的傷害小;不利的方面在于抗側風能力差,與相同技術水平的重車相撞受到的傷害更大。
2. 有效的車身能量吸收過程是乘員保護的一個關鍵過程
在碰撞事故中,車內乘員的保護主要通過結構潰縮和車廂內的乘員約束手段來實現。其中,車體結構的能量吸收占總能量的大部分,其余靠安全帶和安全氣囊等吸收。車輛前部的吸能區域主要是前保險杠和吸能縱梁,吸能縱梁一般采用薄壁結構,通過預先設定的褶皺永久變形達到吸能的目的。
3. 氣囊不是越多越好
氣囊是非常有效的防護裝置,氣囊起爆的初速能夠達到200公里/小時,但衰減也很快,大約30毫秒完全展開后速度降為零。因此,在車輛碰撞事故中控制好乘員與安全帶的距離變得至關重要,需要整車廠的精心匹配,否則也會對乘員造成傷害。從能量角度講,氣囊是眾多被動安全系統中惟一先釋放能量再吸收能量的裝置。因此,氣囊數多不見得就更加安全。
4. 氣囊、安全帶配置的優先順序
在安全帶和安全氣囊的配合使用方面,最有效的保護方式是:擁有安全氣囊和系上安全帶,退而求其次是無氣囊但佩帶安全帶, 再次是既無安全氣囊也沒有安全帶,最危險的選擇是只有安全氣囊而沒有安全帶。顯然,當你坐在一輛有雙氣囊的出租汽車副座上,如果你不系安全帶,你就選擇了最危險的方式。
5. 安全帶預緊、限力裝置
從上面的結論可以看出,安全帶的保護作用比安全氣囊更為有效。但傳統安全帶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吸能滯后和有力大傷人可能性兩方面。現在,安全帶預緊和限力裝置可以解決上述問題。預緊裝置就是在感知碰撞的一瞬間抽緊安全帶,能更快地把乘員拉住。限力裝置是在乘員忍受程度臨界點上把安全帶放松一點,使約束力不再升高,減少傷害。
6. 碰撞問題很復雜,現在基本保護的是“標準人”
車輛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碰撞是很復雜的,遠遠超出了法規所規定的正撞、側撞、偏置撞、后撞等情況。而且現在對乘員保護的研究還主要停留在保護“標準”的人身上,這種標準不但體現在身高體重上,也表現在年齡和承受能力上。對復雜碰撞的深入研究還在進行中,主要的目的是做到在嚴重碰撞時“車毀人不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