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我們注意到,受到撞擊的部分為車體左側的底梁、中柱(B柱)、以及兩車門位置。在受到沖擊后,奔騰的底梁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彎曲,而B柱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形和內凹。側門上的防撞鋼梁依稀可見,它有效的抑制了來自移動車臺的沖擊,但我們也看到車門向內凹陷的幅度并不是特別小。而車門的變形也直接導致了前后車窗玻璃的破碎。當然在這里需要向那些不是非常了解C-NCAP試驗的讀者們解釋一下,類似于玻璃的破碎、車門以及車體的的變形都不是最終得分直接考量的對象,它們不會影響最終的得分和星級評定。最終的結果來自于假人身上的傳感器得出的數據。
除了車體本身之外,奔騰在側面碰撞中還擁有很多其他的防護措施,其中最行之有效就要說是側面分布的氣囊了。碰撞試驗的過程中,奔騰分別打開了側面安全氣囊和側面安全氣簾,這對于側面的沖擊會起到很好的緩沖作用。雖然只有一個假人,但我們看到從A柱到C柱的氣簾是全方位的,不但可以保護前排成員的頭部,同時還兼顧到了后排成員的安全。粗略的回顧一下過去17期碰撞試驗,只有中高級的豐田皇冠裝備有側面安全氣簾。
知識鏈接:
可變形移動壁障側面碰撞試驗
06年7月1日,國家《乘用車側面碰撞的乘員保護》(側碰)和《乘用車后碰撞燃油系統安全要求》(后碰)兩個標準正式實施,也就是說除了C-NCAP之外,國家的強制標準中也涵蓋了側面碰撞,足見其重要性。究其原因,這主要是側撞在實際交通事故中發生率很高,有統計顯示,在目前國內的車輛交通事故中,有1/3的車輛碰撞事故屬于側碰。移動壁障模擬側面形式過來的車輛,其行駛方向與試驗車輛垂直,移動壁障中心線對準試驗車輛R點,并以50km/h~51km/h(試驗速度不得低于50km/h)的速度撞向試驗車輛。移動壁障的縱向中垂面與試驗車輛上通過碰撞側前排座椅R點的橫斷垂面之間的距離應在±25mm內。在駕駛員位置放置一個EuroSID II型假人, 用以測量駕駛員位置受傷害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