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玩車”不是富人的“專利”
來自成都汽車交易市場的最新統計,僅國慶“黃金周”期間,全市就銷售私家車千余輛,連一個打出最低價位(每輛2.98萬元)招牌的江南
奧拓,也足以讓購買人群排成了長龍。
有調查顯示,在中國目前600多座大中型城市中,雖然成都市近幾年的經濟總量遠沒有發達地區和沿海重點城市那么高,但當地人買車、玩車的勁頭卻絲毫也不比發達地區和沿海重點城市顯得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底,在成都百萬輛機動車中,由市民購買的私家車擁有量已接近一半,并且每天還在以數百輛速度增長。
據當地交管部門透露,如今的成都,私家車的檔次有高檔、有中檔,但更多的還是價值幾萬的低價車,其占有的總量已緊緊排在了
北京、上海和廣州之后,位居全國第三。
私家車驟增:“休閑型”傳統文化和習俗使然
一個既不沾邊、又不靠海的內陸城市的私家車擁有量竟排在了全國第三位!有關人士指出,其實,這是由成都人歷來崇尚休閑型傳統文化和習俗使然。
成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寬廣的平原得之于天下獨一無二的都江堰的惠澤,素來享有“天府之國”之美稱。而生活在這塊富裕土地上的人們世世代代又少有饑饉之憂,長此已往,慢慢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休閑文化和習俗,即好吃、好玩、好樂,總喜歡尋找各種機會和形式放松身心,如泡茶館、聽說書、擺“龍門陣”以及打麻將,在解放前就已成了成都人一大樂趣和必不可少的休閑方式。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后,成都人的休閑心理得到更加輕松的釋放。尤其近10年來,哪怕自己比不上上海、廣州、杭州等地人的腰包鼓脹,但成都人追求娛樂享受的情趣卻一點也不比這些城市遜色。剛剛跨入汽車消費時代,成都人又把買車、玩車當作了一種新的妙不可言的娛樂休閑方式。
記者觀察到,如今的成都人見面常會問上一句“你買車了沒有?”已基本替代了千百年來市民中流行的“你吃飯了沒有”的見面問候。尤其是今年以來,甚至在有車族中還流行開一句“你換車了沒有”的見面問候。買車、玩車:普通職工爭先恐后邁入有車門坎??應該承認,成都的私家車首先還是從富人
中興起和流行開的。在上
世紀初,先富起來的成都人最初買車還僅僅當作一個代步工具。但發展到今天,富人們就已不單將汽車作為一種代步工具和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更加追求汽車時髦和舒適,更講究能不能體現個性。
跨入新世紀后,成都人的買車、玩車已不再是私企老總或生意人的“專利”,不少企事業單位的普通職工也在不聲不響中爭先恐后地加入到了有車族這支大軍中來。如記者住家所在的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全院內幾乎難得見到有幾輛私家車,夜晚停放在路邊的車輛基本上掛的都是公家牌照。但時至今日,過去只知道埋頭研究課題的知識分子也抗拒不了社會上私家車
風行的誘惑,紛紛加入到學車、買車的行列中來。到了夜晚,院內所有道路兩旁全都被私家汽車擠占得滿滿的。手握方向盤:“玩”的更多的是一種感覺。
“吃省點、住窄點,但不能沒有個車,哪怕是輛低價車。”說這句話的是記者一位中學同學。其實他在工作單位只是個月薪千元多的普通職工,妻子也不過是個月薪不到2000元的小學校長,而他的住家離上班地點才僅有幾百米,但受左右鄰舍的刺激和影響,2002年也“狠”下心買下了一輛小奧拓。他告訴記者,盡管車不是天天開,每年的各種消耗也要一大筆,但想了想這輩子在成都不玩一玩車,總感覺像缺少了點什么似的。現在,他們一家三口全都學會了駕駛。
如今在成都,別說上班族喜歡買車、玩車,就連下崗職工也不甘落后。家住成都梁家巷的趙師傅十多年前下崗做了生意,不到5年時間便買下了一輛小奧拓,誰知后來由于客觀原因生意中斷,他又一次下崗。盡管如此,他每天照樣開著車四處尋事做,別人開玩笑說他是位“開著車找工作的下崗工”,他也樂呵呵地接受。
據了解,從2000年至今,成都機動車的數量因私家車的驟增而增長了好幾倍。但客觀來講,目前成都的私家車大多還是以奧拓、微型
長安面包或
昌河等低檔次車為主,而且私家車在工薪族中的使用頻率也并不見得很高,但崇尚休閑的成都人卻把有車當作一種“福”,每逢雙休日或“黃金周”大假,便開著私家車遠游觀光或到農家樂打牌、釣魚。該市一經濟部門官員對記者稱,成都沒有私家車的驟增,就沒有如今郊外那星羅棋布的“農家樂”。
北京:工薪族漸成有車族
“十一”這天,記者來到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正好趕上亞市第六屆汽車文化節開幕,來來往往看車、購車的人絡繹不絕。記者通過對市場內10位看車、買車人的隨機采訪后發現,北京市場的購車人較明顯地呈現出“兩多一少”特點:即工薪族買車的人多;買第二輛車的人多;貸款買車的人少。
在中關村上班的聶先生瘦瘦高高,他的職業是工地監理。他說自己年收入五六萬元,工作中每天要跑很多地方,買車主要是為了工作。他說在外企干過,有些積蓄,打算買10萬元左右的車,他已看好了一款
一汽大眾的轎車,正向汽車商詢問購車保險事宜,看來當天就可以成交了。
奧拓車的展廳內,一個四口之家正在圍著一輛4.38萬元的“小
王子”車細細打量。男主人是55歲的常先生,常先生是位教師,家住塔院,上班卻在海淀的上地開發區,每天擠公交車得兩個多小時,看到買車的工薪族越來越多,他也動了心,但考慮到養車也很“燒錢”,一直猶豫不決。妻子說看他每天起早貪黑地擠車,就勸他早點買。這不,趁著“十一”長假,帶著兒子、女兒一起來了,如果買成了,全家人還可能開車出去兜兜風。常先生說買車貸款不劃算,要買就一次付清全款。
說話東北口音的關女士是水電設計院的工程師。她告訴記者想買一輛10萬元以內的車,上班、出游都可以用。她每月工資3000元,不打算貸款購車,認為貸款手續繁雜,還要多付利息,她看好一輛5.2萬元的
吉利車,說靠以前的積蓄可以一次付全款。
家住朝陽區的李老師正值壯年,他說買車并不是工作需要,而是為了全家人出游方便,他愛人已退休,孩子剛參加了工作在酒店上班,全家三口人年收入8萬多,買輛10萬元左右的車較合適。他也不想貸款,打算一次付清。
31歲的郭女士和丈夫都在某研究院上班,平時上下班都有單位班車,有個4歲的兒子,她說買車主要是為了周末帶孩子出去玩。兩人年收入加起來有7萬元,買車需向銀行貸款。車價鎖定在10萬元以內,再貴就買不起了,因為兩人每月還要還買房的貸款。郭女士認為,雖然很多人都說買車不如打車值,但自己和丈夫都剛30出頭,錢花出去了還會再掙,有了車可以使自己的生活上一個檔次,孩子更可以擴大眼界,還是有必要的。
在記者采訪的10位購車人中,從買車的次數看,有4人都是買第二輛車的。從買車人的職業看,有5人是機關單位的工薪族,其中包括兩位教師。從年齡來說,30~40歲占了大多數,50歲以上只有3人,而且都是和妻子、孩子一起來的,買車行為很可能有孩子的參與。從付款方式來說,多數人選擇一次付清全款,而不愿貸款。從收入上看,買第一輛車的人或家庭年收入在3萬元~9萬元之間,買第二輛車的人年收入均在10萬元及以上。
西安:私人購車比例占八成
2003年10月8日,第三屆中國西部國際汽車、摩托車博覽會在西安落幕。按照主辦方的說法,在為期11天的展會期間,共有20萬人前來參觀,參展車輛達到5000多輛,售出1900多輛,成交和達成意向資金額為5億元。
近幾年,令人眼花繚亂的車展吸引了眾多眼球,火爆的車市也炒熱了消費者的購車欲望,所有這些都與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密不可分。作為西部開發的門戶,西安私家車的發展時間和全國同步,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坐騎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夢想。
在展會上,許多參觀者是全家出動,一位趙先生和自己的父母一起來看車,從事通信設備制造的他年收入近20萬,而他只不過才27歲。“買車的想法在上學的時候就有了,參加工作后,發現沒車確實不行,現在的價位也是自己所能承受的,所以我想在年底買一輛20萬左右的汽車,作為自己純粹的個人代步工具。”
與年輕人的“意氣風發”相比,許多工薪階層的中年人還相當冷靜。李女士和丈夫開了一家機床配件的商店,他們想在兩年買上自己的汽車,“大概也就6萬元左右吧,我們兩個人沒什么負擔,每月能夠有2000多元的收入,現在車價掉得很厲害,我們想先看看。”
價格無疑是購車者最關心的話題,面對汽車價格接二連三地跳水,購車者也有不同的看法:“這就和手機一樣,更新換代太快,要是你老盯著那價格,買車就難了。該出手時就出手,畢竟早一天買早一天享受嘛!”
據西安市車管所的最新統計數字,到2003年,西安共有35萬多輛各種機動車,而1994年西安市機動車輛數量只有14萬余輛。35萬輛車中,私人登記的車輛占33%,達到11萬輛,而5座以下的小型客車中,私家車竟占了87%。據車管所的同志介紹,他們平均每天辦理新增機動車手續150多套,其中私家車比例占80%以上。
作為西安市民,他們買車還有一個很大的心理障礙,那就是交通。由于路網密度不夠、結構不合理,城內道路雖寬但經常堵車,尤其是在節假日和上下班高峰,出租車司機聽說要進城都比較頭疼。按目前的發展速度,5年后西安的各種機動車至少可達45萬輛,到時候西安現在的道路上將到處擺滿汽車,行車將如蝸牛一般,誰也跑不動。這些問題不解決,套在購車者心理上的枷鎖將大大減緩私家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