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6被召回后,輿論一片贊揚之聲。
一汽馬自達,成功地將這次召回行動繁衍成打壓對手的一次營銷戰役,也樹立了自己作為服務標兵的形象。廠家最基本的責任被捧成了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現在國內的用車環境依然不盡人意,強勢商家的每一次回歸,都像是恩賜,需要喝彩。
但我們還要指出,在許多貌似合理的現象背后,隱藏著侵犯車友權益的陷阱。
張先生在5個月前買了一輛
海南馬自達,當時還要排隊才能提到貨。5個月后這款車已經從14萬多元降到了11萬多元,降了3萬多元。對于一個工薪階層來說,5個月損失3萬多元比被搶了更搓火。市場競爭讓消費者成了受害者,許多人像張先生一樣有苦說不出。難道消費者事先就沒有知情權嗎?記者撥通了一個汽車廠家的電話,廠家的回答很干脆,補償差價不可能,其他廠家沒有先例。事先告知也不可能,那是給對手通風報信?磥,車友在買車前就需要有堅強的心理準備,去承受降價之痛。
5個月降價3萬元是短痛,是市場經濟的結果,看似有一定道理。但降價前買的車保險和貸款呢?現在許多家庭都以負存款方式貸款買車,一輛現在只值6萬元的車,卻一直按著兩年前11萬元的價格去償還銀行的貸款。而且不管以后這款車降到什么程度,這種固定的還款金額,將永遠繼續下去。保險也一樣,同樣是海南
馬自達,張先生將永遠按照14萬元的價格去交車險,而比5個月以后買車的車友每年都要多付出幾百元的保費。車價的每次下調都會讓一些人受益,同時也為更多的車友帶來了長期的心痛。誰來為車友著想是否合理?為什么我們的有關部門就不能設立一個配套比例,在車價下調后,使貸款和車險更趨于合理呢?
還想說一下降價賠償的現象,記者認為此舉有作秀之嫌。為了拉動銷量
經銷商可以使出各種促銷手段,但憑幾個經銷商降價賠償就可以遏制車市的蕭條嗎?如果一個年銷量500輛的經銷商,真的每款車降了2萬元,他不可能賠償得起。像許多人所說,也許這是商家和廠家溝通后,聯手使出的“招數”呢?
云南的羅先生在和廠家的“較量”中還是敗下陣來。2004年1月羅先生買了一輛
本田車,7個月后的一天,這輛車的
發動機突然出現了問題。羅先生說,他將車拖到了云南
廣州本田俊田專修店,當時專修店的工作人員將機械抬下來后,并沒有馬上說出“病因”。只是說,如果是質量問題,我們會更換發動機的。兩天后,專修店的工作人員突然告知羅先生,是駕駛員操作失誤,造成發動機進水,雖然現在在保修期內,但不能免費更換或維修。
記者撥通了
廣州本田俊田專修店負責人的電話,專修店的經理說,經我們檢測,這個車的故障就是駕駛員操作失誤,造成發動機進水,和車的質量無關。如果消費者不認可,可以去檢測或上訴。記者就此事對廣州
本田總部進行了采訪,他們將鑒定報告傳給了記者,顯得很權威。
羅先生說,我在駕駛的過程中根本沒有讓
發動機進水,廠家這樣鑒定只是他們的一家之言,F在這款20多萬元的車就像一堆廢鐵了。
其實,這款車的質量問題是否由于進水引起,已經不重要了,關鍵在于能否在類似的質量糾紛中給車友更多的話語權,改變現在這種商家又當銷售員又當審判官的現狀,自己怎么說怎么是。試想,有多少車友有那么多的時間和金錢去和廠家的律師去打官司 有多少車友知道到哪里去檢測故障車,需要什么程序?
車險一直被許多人指責為暴利,濃重的壟斷味道使車險行業時常出現只賭不輸,只想贏利不負責任的奇特現象。
車險在不斷上漲,車友只能無奈地一次次接受。常聽說有人不斷抱怨:現在的車險費用太高了,為什么漲價時不舉行個聽證會?也聽聽車友的意見?
前一段時間,有十幾款車被列入了保險公司的黑名單,被拒保。理由是太容易出險。難道保險公司不就是為車友保險的嗎?如果不容易出險何必找保險公司?你們只想贏利,不想履行責任嗎?
進入7月,車險又開始了新一輪漲價,這是一年多來車險的第4次漲價,不知道以后還要漲幾次。保險公司再認死理,認為漲價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有沒有考慮到車友的承受能力?有沒有想到聽聽他們的聲音?
有一個普遍現象,許多車主在為自己的愛車做過兩次保養后就會背叛4 S店,另投其他的維修店了,理由只有一個:價錢太高。例如,田
威馳的前大燈標價400元,到了4 S店,身價就漲到了583元;
千里馬的前大燈130元一套,在4 S店報價卻是220元。據說,4 S店的配件售價平均要比汽配城貴50%左右。
4 S店很大程度上顯示了壟斷經營的特征。幾乎所有的4 S店都用書面的形式告知消費者:你的保養和定期檢查維修必須在我這里做,否則出現了任何質量問題我都不負責解決。言外之意,雖然我的價格偏高,但售后服務的錢都得讓我賺,要不,出現了麻煩我可不再管了。專家說,通過4 S店壟斷汽配獲利實際上是一種短視行為,既不利于零部件業的健康發展,也不能留住長期的客戶。消費者到其指定的專賣店去“享受”高昂服務的同時,也讓4 S店成了商家牟取暴利的根據地。
螳螂捕蟬 我有幾個還算殷實的朋友,但都未買車。問其原因,曰:想買,再等等看,省得今買了,明又降了,不吃那個后悔藥;不買,買個車,不但不增值,還要不斷地往里投錢,怎么也覺得是螳螂捕蟬;又有人云:不買還好,買了還不夠操心的,又要審這驗那,又要記著交這個費那個費,還得惦著去保養維修,出門沒地兒停車,出點事更是麻煩一輩子。
看來有這些個想法的也不是一個兩個,本報調查也從其側面反映了一些消費者的顧慮。消費者對購車有不同的想法也屬正常。仔細品品這些話,有的是在觀望,持幣待購,有的是從理財角度看問題,有的干脆是圖個省心。
經商的要賺錢,購物的想省錢,這對矛盾永遠存在。經商的有賺錢的門道,購物的有自己的小算盤。大家就在市場上耗,比耐心,真是各有各的無奈。
汽車市場的成熟有個過程,消費者的成熟也有個過程,萬家燈火還是個過程,歷史不就是這么寫出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