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實在不好回答。
既然不好回答,我們干脆用一種笨辦法,直接問,問廠家、問商家、問讀者。買還是不買,只有兩種選擇。在采訪結束后,記者發現,在買與不買的問題上,消費者比廠家和商家都要理智。
商家:現在車價處于低谷
記者旁觀:很多商家把廠家的返利提前貼在車價里,造成今年車價總比廠家價格低。明年初新的一年的銷售開始,商家不會這么做了,對于廠家沒有降價的汽車而言,有出現價格上漲的可能。
“我估計明年的價格不會像現在這么低,至少經銷商不會像今年這樣壓價了。”一位北京現代汽車經銷商的看法。今年由于汽車廠家普遍提高產量,壓給經銷商的銷售任務上漲。商家不得不大批進貨。但汽車市場今年上漲的幅度低于廠家產量上漲的幅度,供需失衡,供大于求。造成商家產品積壓,庫存占用了大量資金。商家不得不低價拋售以求盡快回籠資金。這就是今年降價頻繁的原因。而到新的一年,商家有了重新計劃自己的銷售的機會,暫時沒有了資金的壓力,也就不會把車賣出“跳樓價”了。
商家認為現在是價格低谷的另一個原因是“德比大戰”———“我們最怕的是新進來的人胡來。”這是一個做了多年汽車銷售的企業老總的原話。其中的含義是,今年汽車價格亂也是經銷商數量增長造成的。據北京汽車流通學會的統計,今年年底,北京有轎車經營權的注冊單位有3463家,而去年年底的數量是2092家,一年的時間增加了近千家。專賣店現在近300多家,去年年底不到200家,增加了近100家。同一品牌的經銷商數量增加,大家都要“吃飯”,于是“德比大戰”開始,同樣的車型,你降2000,我降3000,他降4000,汽車價格就是在這種無序的競爭中“砸”下來的。現在,北京一些品牌的經銷商開始考慮聯合起來,讓市場的價格穩定,保持大家獲利的水平。某品牌的經銷商向記者透露,最近這個品牌的某些車型價格已經回漲了千元。“也許到明年年初,就會和廠家公布的價格一樣了。”這是他的希望。
廠家:年底年初忙清庫存
旁觀:今年的汽車降價對于廠家來說是被動行為。市場逼著商家降,商家拖著廠家降。今年的庫存不可估算,明年一季度肯定要先清理庫存,如何清理,要看廠家選擇什么樣的方式了。消費者買車如果只盯著價格,能等就等吧。
“如果等新車就不買,要是需要就買吧。”一個廠家負責營銷的人這樣告訴記者。他認為今年汽車價格的不穩定很大程度是市場造成的,明年廠家會加大價格的控制力度,至少要保持價格與廠家的一致。但不排除廠家因為庫存的壓力降價的可能。事實上市場現在的情況正好印證了他的話。
今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曾經公布過1到7月份國產轎車的累計庫存超過11萬輛。而廠家的數字中是不包括商家庫存的。有人大膽估計庫存量在年底將有一個大規模的增長,全年的庫存量很可能將接近100萬輛。
如此多的庫存,該怎么辦,恐怕廠家自己已經開始了行動。上周,廣州本田飛度北京市場價格出現大幅度下降,三廂下降1.7萬元,兩廂下降1.5萬元。隨后,記者與兩家經銷商取得聯系,想不到一貫堅守廠家定價的廣州本田經銷商異口同聲地承認即使在他們的專賣店中,消費者買車也可以獲得優惠價。不會吧!!廣州本田的價格是今年汽車市場上最穩定的。記者隨即與廠家聯系,得到的答復是這樣的:“廣州本田車的價格是廠家指導價格,也就是說,只是指導價,經銷商可以按照市場情況進行調整。”這與以往廣本嚴格控制價格的做法大相徑庭。一個廣本經銷商告訴記者:“我們今年也有庫存的壓力了。不趕緊降,怎么辦?”與此相同的是,北京市場最近出現了幾個品牌庫存車低價銷售的情況,POLO跌破9萬元,高爾夫讓利1.5萬元。這些車以由北京一家經銷商以“買斷”車型的形式,從廠家提車,向市場傾銷。顯然,庫存的壓力由商家“痛”到了廠家,因為商家再也吃不進更多的車,廠家不得已自己“放水”。至于“放”多久,恐怕只有廠家自己知道。
消費者:能等就等
旁觀:降價是大勢所趨,這是消費者普遍的觀點。等著用車,肯定會買。沒有需要的,肯定等著。
根據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統計數字,今年前11個月,轎車銷售總計207.9萬輛,同比增長16.9%。北京市轎車前11個月上牌數量為19.28萬,同比增長9.7%。市場銷售的正增長說明,今年汽車市場并不是像廠家和商家所說的“嚴冬般寒冷”。
網上車市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顯示,多數消費者認為春節前后車價會大降。而導致消費者推遲買車計劃的因素中,按比例排序依次是價格、使用成本、降價頻繁,其他因素包括有油價上漲、利率增大、保險提高、新法規出臺等。調查結果中與價格相關的因素比率達到71%,與本報上周所做的調查結果不謀而合。
正是價格的不穩定造成了對消費者購車的抑制。更有廠家弄巧成拙,上周,東風日產宣布旗下產品如果有降價將對消費者提供降價補償。這本是好事,可偏偏廠家給這個補償加了個期限———“明年3月15日”。本已決定買陽光的苑先生再次推延買車時間,他給記者打來電話說:“這不明擺著明年它可能會降啊,現在到明年3月不到半年,我還是等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