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協會將“消費與環境”確定為2006年的“3·15”主題。“環境”在這個主題中是指在物質豐富的當下,消費者是否能做到明明白白地消費,而倡導“消費與環境”這樣一個主題,也就是希望整個社會能營造出一個純凈透明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能夠暢游其中。
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的汽車消費也只算是剛剛興起,加上與大多數商品相比,汽車不僅售價高昂,并且結構復雜,大多數消費者對它的理解還很膚淺。因此,雖然說汽車是人們的大玩具,其實大多數車主是在被汽車包括汽車銷售商以及維修廠玩弄著。我們希望通過以下案例,讓讀者了解汽車行業普遍存在的一些消費者們不太了解的貓膩和陷阱,并提供解決的方案。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商家眼中的“傻子”和消費者眼中的“奸商”少些、再少些。
買車篇
NO.1
低價暗藏“低配”玄機
案例:春節前朱小姐經不起炒車商的低價誘惑,終于將心儀已久的新車開回了家。但有一次朱小姐坐上了朋友與自己相同的一款車比較后發現:雖然自己的車表面上配置與原廠清單相符,但無論天窗、音響甚至是真皮和桃木裝飾,都不是原廠貨,而是經銷商偷換了相關的配置,以次充好。
點評:廠家原廠配備的零配件都經過嚴格的質量認證,因此無論價格或質量都不可與普通零售產品、甚至作坊式產品同日而語,而經銷商自己采購普通配件,將基本型升級為豪華型,花費不多,所謂的豪華型售價卻相當可觀,對不了解情況的消費者有很強的迷惑性。
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新車時,首先應該對此款車有較深入的了解,對車上的具體裝備,例如音響或天窗的品牌以及真皮坐椅的做工等都要細細考察一番,才能避免買到經銷商的“次品”車。
同時,不能只圖價格便宜,而忽視經銷商的資質,最好到廠家的4S店購買。
NO.2
初始里程故意歸零
案例:李先生開車因為一次追尾,才發現愛車的前保險杠曾補過漆。但他買的是新車,之前未發生過事故。李質詢經銷商,答復是此車曾經做過展示用車。為什么展示用車會出現事故?于是“展示用車”又改為“試駕車”。既是試駕車,為何李先生購買之時車輛的里程顯示只有十幾公里?經銷商對此啞口無言。
點評:現在有哪個汽車銷售商不提供試乘試駕?除了少量試駕車確系經銷商專門購回作為試駕用途外,大多數試駕車最終都流入了銷售渠道。當然,事先講明了此車為試駕車然后打折銷售也未嘗不可,但大多數經銷商的做法是將試駕車的里程表線路切開,這樣一來不論怎樣開,車子都是零公里。
建議:鑒于經銷商的素質良莠不齊,為了不買回一輛零公里的舊車,挑車時還是要留個心眼,仔細檢查車輛有沒有使用過的痕跡。
消費者選車時,一定要觀察輪胎花紋的磨損程度,這是最直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