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排量的油耗誤區
現在,消費者對燃油經濟性越來越看重,人們在買車的時候都會把燃油經濟性作為一項重要的參考標準,事實上很多消費者對車輛油耗的認識也不僅限于“排量大小”的判斷標準上了,但是很多商家仍然將排量主導油耗的觀念作為產品的賣點來宣傳,“建議你購買1.6排量,省油”,“1.6的油耗低,動力也不錯”,買車時,很多銷售人員對顧客常說這類的話,可事實真是這樣嗎?某4S店一位銷售經理告訴記者“我們很難把具體車型的油耗多少告訴客戶,因為這很不確定”。
實際上,懂車的人都知道,駕駛習慣、使用環境、技術差異以及車重等因素都會顯著的影響車輛的經濟性,排量上的微小差別并非油耗的主導因素,有的1.6升車型油耗甚至高于1.8-2.0升車型的現象并不少見。
鏈接
一項實際油耗統計數據(表格1,以城市平均油耗為例)表明,在主流的1.6升排量車型中,表現最好的捷達和花冠在7-8升之間,其他車型都超過8升,而像速騰、凱越、伊蘭特等自重較大的車油耗甚至都超過10升。此外,和主流的2.0排量的車型相比,1.6排量車型的經濟性能也沒有較大的優勢,兩者之間綜合油耗僅相差1升(表格2)。對于有車家庭來說,這種差異并不足以體現出1.6升車型的燃油經濟性優勢。事實上,1.6升車的陣營里,能夠達到較佳的燃油經濟性的車型并不多,其中還不乏捷達,富康這樣的老款車型。
按照月行車1500公里計算,2.0與1.6排量車的油耗差約為:1500/100 X(10.1-9.1)=15(升),照現行93#汽油價格:4.8元/升計算,2.0排量的車燃油費用支出相比1.6升車高出4.8 X 15=72(元)。
“黃金”排量的車重誤區
現實當中,依然有很多消費者盲目的認為:購買黃金排量1.6升的車型就是最佳的選擇,而廠家則抓住消費者的這種心理,不斷把各種1.6升車型推向市場,甚至在排量上向1.6升靠攏,形成了兩種現象:一是經濟型轎車升級低排量發動機,如把1.3-1.4升發動機換裝為1.5-1.6升發動機;二是中級車推出換用1.6升發動機的低端型號。因為市場的追捧,廠家對此樂此不疲,一方面迎合了消費者,另一方面,廠商獲得了銷量和利潤的增長。然而,同時帶來的影響是,車身重量和動力系統的不協調而導致的經濟性的降低,動力性的匹配性降低,目前市場上排量與車重的失調已成為一個常見現象。
“小馬”拉“大車”
因為車型多,“小馬拉大車”的現象在1.6L的區間里極為常見。“擁有中級轎車的車身尺寸”成為了不少緊湊型轎車的賣點,廠家刻意擴大車型的空間,營造大車的“氣派”和“面子”;于是 不可避免的要帶來車重的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油耗增大、動力和操控性能下降、發動機壽命減小等弊端。
“小車”配“大馬”
如同有人追求大空間一樣,也有人追求大馬力,明明買的一款小排量車,又嫌動力不夠強勁,因此,不少廠家為了能贏得動力性能,為一些經濟型小車推出所謂的高端型號,本來適配1.3排量發動機的小車卻搭載了1.51.6的發動機。“小車配大馬”的情況在自主品牌里很常見。
1.6升的地位受到汽車廠家、市場和消費者的追捧,完全是得益于1.6升表面上對動力,空間、價格等的“多方兼顧”。事實上,1.6升排量的轎車由于車型款式眾多、價格跨度大,看似寬泛的選擇空間其實更容易隱藏玄機,往往讓消費者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而目前國內的1.6升及以下排量的發動機在整體技術水平上仍然落后于高排量的發動機。
1.6升的“走紅”難免會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住消費的理性,同時,廠商的產品理性也被削弱。
排量是購車的重要參考因素之一,但不是決定因素。對于消費者來說,實際需求永遠是選車的決定性的依據,而不是“哪個是黃金排量”。選擇汽車要考慮到實際用途、常載人數、動力需求、經濟能力、實用性和養車用車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鏈接
誰是下一個“黃金排量”
歷史:“黃金排量”在變遷
除了1.6升,在國內2.0升和1.3升都曾穿上過“黃金排量”的外衣。有市場人士指出,黃金排量的概念并不絕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黃金”除了體現在技術上的恰到好處外,還要體現在綜合使用價值、消費者的認可程度和銷量上。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市場需求與成都、重慶、西安等城市肯定不一樣,因此黃金排量的概念也有地域性。此外隨著汽車發展潮流的改變,對汽車排量的認同也在發生變化。例如能源危機和環保意識的增強,環保、節油、低排量汽車成為“黃金排量”潛力將大增。
“黃金排量”的變遷始終離不開汽車行業發展的未來趨勢,離不開消費者未來的消費傾向。從長遠來看,“黃金排量”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汽車發展的歷史選擇與變遷。
未來:“小排量”有好前景
一般把1.0以下至1.3升的排量稱為小排量。在西方發達國家,雖然豪華寬敞的高級轎車和動力強勁的跑車在國外隨處可見,但是小排量汽車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們選擇汽車的原則更注重環保和經濟性能。在歐美、日本等成熟的汽車市場上,小排量車一直是節油、環保的代名詞。國際汽車企業包括豐田、大眾、雪鐵龍、雷諾、菲亞特甚至包括奔馳、通用等公司,都在為推介小排量車而忙得不亦樂乎。如雷諾克利奧、福特菲耶斯塔、豐田雅麗思以及雪鐵龍C3等。目前,歐洲市場在售的汽車中,小排量車超過了35%;而歐美、日本等國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的使用比例已達70%以上
業內專家表示,小排量車一定是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趨勢。首先,“節約型社會”使得國家未來將會對小排量政策上不斷完善,支持策略上推陳出新;其次,我國是一個石油進口大國;第三,目前中國大部分家庭都還是工薪階層,購買小排量排量車對于家庭支出來說比較現實。
國家前幾年的“限小”到對環保小排量的“解禁”也從某種層面上昭示了國內“小排量”的光明前景。事實上,隨著國際國內燃油價格的上漲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長,既經濟又環保的小排量汽車成為未來的“黃金”車型并非意料之外的事。從國際汽車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看,小排量、環保、油電混合動力等三類汽車已經開始展現出誘人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