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貸遭遇高風險困局 新法難獲銀行青睞
[
04-11-8 17:38
] 太平洋汽車網
風險高企
即便有苛刻的信貸準入門檻,以及新的《辦法》的支持,銀行依然對汽車貸款難提興趣。這之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車消費信貸所遭遇的高風險困局。
記者調查了興業、浦發、招行、民生、上海銀行等多家商業銀行,他們對汽車消費信貸的態度趨于一致:風險太高,不準備介入。而進軍汽車消費信貸的深發展銀行成了唯一的“另類”。
國有銀行上海市分行一人士說,目前房貸的不良率約為1%左右,而在汽車信貸方面有著高于幾倍的表現,大約為3%-5%,個別銀行分支行的汽車消費信貸不良率高達10%-20%。
迄今,汽車貸款到底已經形成了多少壞賬,銀行方面諱莫如深,但他們對車貸警惕的態度已經對此做了一些說明。
興業銀行寧波分行一位人士介紹,汽車不良貸款率高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汽車屬于流動性易貶值的資產,以這樣的資產作抵押對銀行來說存在巨大的風險;
其次,資產保全的中介機構不成熟。今年3月,與保險公司的履約保險合作被保監會叫停之后,銀行少了一個控制風險的重要保障,與保險公司的“不愉快”合作,讓銀行難以尋找到可信賴的分散風險的機構;
再次,個人征信體系的缺失,使詐騙、惡意逃債等個人違約風險高居不下。
記者從部分銀行了解到,目前風險系數最高的是營運車輛和私家車。營運車輛的還款來源主要是取決于項目的進展狀況,而這些項目的前景往往變化多端;私家車一到手就成了貶值的開始,一旦遇到偶發事件,車主寧肯“丟卒”而“保金”。
這些風險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銀行對車貸的“興趣”。人民銀行的調查顯示,在經濟發達國家,居民購買汽車60%-70%的資金來自貸款;消費貸款在全部貸款中的比例平均為30%-50%,其中,美國高達70%,德國為60%。而目前我國的這兩個比例都比較低。
征信難題
銀監會政策法規部副主任李伏安介紹,《辦法》出臺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汽車貸款前景廣闊,希望銀行能夠將這個業務發展好;二是給汽車金融公司的業務操作一個標準。”
但面對汽車貸款的風險困局,一些銀行并沒有在新的《辦法》中找到足夠的信心。
“新的《辦法》雖然強調了風險管理,并就風險控制做了諸多要求,但是這些更類似一個理想化的模式,落實到實際操作還有許多困難。”寧波一股份制銀行個人信貸部的人士說,現在最大的風險就是信用風險,如果沒有一套完備的個人征信系統的話,所有的問題都是紙上談兵。而現在,個人征信系統除了在上海等有限城市初步建立外,大多數城市還沒有建立。
即使起步較早的上海個人征信系統也存在諸多不足,其運營模式決定了系統的不完備性。
上海商業銀行人士介紹,滬上的商業銀行義務向上海市資信有限公司提供個人信貸的信息,而如果商業銀行要查詢個人信貸信息則需要向該公司提供一定的費用。這樣的運作模式導致商業銀行的合作積極性不高,對信息的更新不及時從而使這套信息系統不夠完善。
目前,多數城市已經意識到了建立個人征信系統的緊迫性,并著手運作,但均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了征信系統運營模式的困局。在此情況下,某些地方開始探索“建立貸款人的信息交流制度”,一商業銀行人士稱,“這可能是一條難度小于個人征信系統的捷徑”。
但這個捷徑同樣受到了嚴峻的考驗。
以寧波為例,人民銀行寧波中心支行已經著手建立各個銀行之間的個人信貸信息共享系統,希望實現各個商業銀行之間的信息買賣。
但談判在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反對下暫停。他們的說法是“我們的客戶信息量和國有商業銀行明顯不對稱,查詢一筆就要付費,我們肯定是虧的,一年至少要花費四五萬,多的要15萬左右,而辦理一筆個人貸款最多也就幾十萬,成本太高”。
對于民生、浦發、興業等多數股份制銀行,在沒有建立起個人征信系統的前提下,車貸市場雖然前景看好,但進入的時機還不成熟。
近日,央行征信局副局長萬存知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一次論壇上透露,個人信用體系正在抓緊建立,個人信用數據庫將在年底試運行,到2005年,實現全國聯網正式運行。這個消息的放出,可能將迎來汽車消費信貸的春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