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絲綢之路” 感受文化之旅
在顛簸中海拔高度不斷攀升
在離開喀什前往中巴邊境附近的塔什庫爾干縣的旅程中,車隊經歷了西線行出發以來路程最超長的一段。
駛出喀什市區不久,路面的鋪裝物就由柏油變成了砂石,顛簸、揚塵伴隨著我們經過了整個上午,20米之內前后兩車不見首尾,大白天開霧燈成為了常事。考驗了車輛的制動能力和減振效果,在砂石路面上ABS經常參與工作,也確保了車輛和行人的安全。減振系統經受的考驗更加嚴格。頻繁的振動經過系統的過濾保證了車內乘員的乘坐舒適性。
過了蓋孜邊檢站,隨著山路的前行,海拔高度也不斷攀升,路面狀況又一次變得惡劣起來。砂石兩個字已經不足以形容路面的狀況,雞蛋大小的石頭構成了路面的主要組成部分,而直徑在10cm以上的石塊也經常分布在路面之上。在這種高強度的顛簸起伏之下,我們的行程一直持續了200余公里。雖然底盤被一次次的沖擊,但是大面積的底盤護板還是為車體提供了充分的保護。
當GPS的海拔高度顯示到4200米時,我們也來到了山路行程的最高點慕士塔格峰山腳下,這時感覺呼吸也有點困難了。雄偉的冰山之父就屹立在我們的背后,海拔7546米慕士塔格峰依舊不肯露出自己偉岸的面龐,山頂環繞不散的云霧則更使我們對它充滿了敬仰之情。爾后我們又經過喀拉庫里湖,經過200多公里沙石路面的顛簸,在下午7時許抵達了塔什庫爾干縣。
藍鳥踏上中國最西端的地理坐標
我們從塔什庫爾干縣出發,原路返回到距喀什20公里的疏附,再由疏附前往中國最西部的邊防口岸,伊爾克什坦口岸,最后返回喀什。全天除了200余公里的砂石路,還有近400公里的山路,總行程達到了750余公里。
在穿過了幾個村莊之后,車隊又一次進入了山區,連綿起伏的山巒不斷變化著它的色彩,黃色、灰色、紅色、綠色,仿佛一幅艷麗的畫卷。轉過幾個山坳山上出現了幾個用石頭壘砌的大字,西部第一鄉歡迎您。見到這幅場景大家都相信目的地就在不遠的之處。果然不久之后,一片稀疏的建筑出現在山腳之下,在經過斯姆哈納大橋之后,我們終于來到了中國最西端的邊境口岸,伊爾克什坦口岸。
伊爾克什坦口岸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通道和驛站。它位于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接壤處。兩國以一條河流分解,鐵絲網的兩側分別矗立著中吉兩國的77和78號界碑。當兩輛藍鳥•智尊擺放在界碑之前,留下一張張照片的時候,我們也完成了此次活動最為重要的一個目標,讓藍鳥•智尊的足跡又一次踏上中國最西端的地理坐標。當站在印有國徽的界碑邊給藍鳥•智尊拍照留念時,這一刻,我身處中國的最西邊,深深地感受到身為中國人的驕傲。也為藍鳥•智尊經受住嚴酷的自然條件的挑戰而最終踏上中國最西端的地理坐標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