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最值得一看的14處老房子
3、法國領事館舊址
法國領事館是外國駐北海時間最長的一個領事館,從1887年建館至1950年撤出,歷時64年,該館有段時間還兼代理葡萄牙的領事事務和兼代理中越邊境東興領事的業務。
該館舊址位于現在市迎賓館內。主體建筑原一層,平面呈“凹”字形,長34. 5米,寬20.7米,建筑面積636平方米。四周古木森森,花繁葉茂。是市迎賓館的貴賓樓,曾接待過幾十個國家的外賓。胡耀邦、江澤民、喬石、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該樓下榻過。該舊址是法國在北海建立外交據點的歷史見證物。(該辦公樓建于 1890年,原為一層,有回廊。1973年加建一層)。
4、北海關大樓舊址
北海海關,解放前稱北海關。是廣西“四大關”中最早建立的海關。因海關大權操縱在洋人手里,故又稱洋關。
洋關大樓建于1883年,從1877年至1936年的50年間,關稅收入就達900多萬關平銀兩。這些關稅全部上繳作為不平等條約的賠款。當時北海關名義上是清政府所設,實際上是英國等帝國主義國家所控制的工具。
現存舊址位于市海關大院內。是一座邊長為18米的方形西洋建筑,高三層。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主體建筑保存尚好。該舊址是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關稅主權外喪的典型物證。
5、德國森寶洋行樓舊址
德國森寶洋行是德國在北海設立的商務機構。成立于1886年,是當時帝國主義列強在北海設立的最大洋行之一。并在北海建有洋樓及倉庫數處,F位于市文化大院內,專辦煤油貿易及代理招工等業務。
德國森寶洋行舊址建于1891年,這是一座主體為二層券廊式建筑,主樓長18米,寬13.5米。附樓的建筑風格與主樓舊同,只有一層。主附樓總建筑面積563平方米,該樓保存較好。
該舊址是外國商人在北海建造多座商務洋樓中僅存的一座。它是外商在北海經營商貿、開辦貿易機構的歷史見證物。
6、德國信義會舊址
信義會原叫長老會,是基督教新教派的主要宗派之一。該教會在北海建立的教堂,成為長老會在北海和合浦的總堂,各地都有它的分堂。
該教會除在北海傳教外,還開辦德華學校和一所北海最早的活字版印刷所。學校的書本和該會創辦的《東西新聞》報刊,都是在該所印刷,為我市早期的文化教育和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現存的信義會樓舊址建于1900年,為傳教士居住樓。該樓長30米,寬17米,一層,建筑面積506平方米,主體建筑保存尚好。現為市公安局使用。它是德國長老會在北海開展傳教的歷史見證物。
法國領事館是外國駐北海時間最長的一個領事館,從1887年建館至1950年撤出,歷時64年,該館有段時間還兼代理葡萄牙的領事事務和兼代理中越邊境東興領事的業務。
該館舊址位于現在市迎賓館內。主體建筑原一層,平面呈“凹”字形,長34. 5米,寬20.7米,建筑面積636平方米。四周古木森森,花繁葉茂。是市迎賓館的貴賓樓,曾接待過幾十個國家的外賓。胡耀邦、江澤民、喬石、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該樓下榻過。該舊址是法國在北海建立外交據點的歷史見證物。(該辦公樓建于 1890年,原為一層,有回廊。1973年加建一層)。
4、北海關大樓舊址
北海海關,解放前稱北海關。是廣西“四大關”中最早建立的海關。因海關大權操縱在洋人手里,故又稱洋關。
洋關大樓建于1883年,從1877年至1936年的50年間,關稅收入就達900多萬關平銀兩。這些關稅全部上繳作為不平等條約的賠款。當時北海關名義上是清政府所設,實際上是英國等帝國主義國家所控制的工具。
現存舊址位于市海關大院內。是一座邊長為18米的方形西洋建筑,高三層。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主體建筑保存尚好。該舊址是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關稅主權外喪的典型物證。
5、德國森寶洋行樓舊址
德國森寶洋行是德國在北海設立的商務機構。成立于1886年,是當時帝國主義列強在北海設立的最大洋行之一。并在北海建有洋樓及倉庫數處,F位于市文化大院內,專辦煤油貿易及代理招工等業務。
德國森寶洋行舊址建于1891年,這是一座主體為二層券廊式建筑,主樓長18米,寬13.5米。附樓的建筑風格與主樓舊同,只有一層。主附樓總建筑面積563平方米,該樓保存較好。
該舊址是外國商人在北海建造多座商務洋樓中僅存的一座。它是外商在北海經營商貿、開辦貿易機構的歷史見證物。
6、德國信義會舊址
信義會原叫長老會,是基督教新教派的主要宗派之一。該教會在北海建立的教堂,成為長老會在北海和合浦的總堂,各地都有它的分堂。
該教會除在北海傳教外,還開辦德華學校和一所北海最早的活字版印刷所。學校的書本和該會創辦的《東西新聞》報刊,都是在該所印刷,為我市早期的文化教育和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現存的信義會樓舊址建于1900年,為傳教士居住樓。該樓長30米,寬17米,一層,建筑面積506平方米,主體建筑保存尚好。現為市公安局使用。它是德國長老會在北海開展傳教的歷史見證物。
在本頁瀏覽全文>>(共計4頁)
鍵盤也能翻頁,試試“← →”鍵
合作新聞推薦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