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妃故鄉-廣西玉林
巧妙奇絕———真武閣
屹立于容縣城東繡江之濱的真武閣,是現存的江南四大名樓中年歲最高的“老大”。全閣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是用杠桿原理串聯逗接而成的。相傳建于唐代乾元至大歷年間(758年~779年),因詩人元結任容管經略史時所建而得名,臺上原有建筑早廢,明代萬歷元年,為奉祀真武大帝以鎮火災,建成三層樓閣。按明代的《嘉靖武當宮碑》說,初曰“經略臺,尋廢,建武當宮于其上,至今且數百年期間興廢成毀竟無考信”。現在我們所見到的3層純木結構真武閣,是創建于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的原物,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真武閣輕盈秀美,玲瓏剔透,“隆棟蜚梁,斗窗云檻”,“摘星辰于尺五”,“縱目以四方”,“為一邑之具瞻”。全閣用近三千條大小不一的南方特有的格木構件,以巧妙的杠桿結構方法,串聯吻合,相互制約,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整體,全閣不用一顆鐵釘。二層樓上,出現了四根頭頂千斤,腳不著地的承重內金柱,承受著上層樓板、配柱和龐大的屋頂的沉重負荷,這是“杠桿原理”所造成的懸柱奇觀,將從地層通到二層的八根通柱,變成二層以上整個結構的支點,在通柱上分上下兩層橫貫72根挑枋,這些挑枋象天平上的橫桿一樣,外面長的一端挑起寬闊的瓦檐,里面短的一端跳起二層的內柱,使它頭頂千斤,腳不落地。這種杠桿原理在我國的古建筑中應用較多,而真武閣則用得特別巧妙奇絕。
400多年來,真武閣象一架精確的的天平,經歷了多次風暴和地震的考驗,被人們贊譽為“天南奇觀”,“古建明珠”,“天下一絕”,“容州滕王閣,繡江黃鶴樓”,更有傳說是魯班建造的“神仙樓”。真武閣當之無愧地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江南四大名樓。
龍巖風景區
龍巖風景區是一個山、湖、洞、寨連成一體的風景區,座落在縣北的珊羅鎮田龍村,景點靠近玉林市區,與玉林市水月巖風景區毗鄰,其山脈屬勾漏山脈的分支。從北流市塘岸鎮伸進陸川縣珊羅鎮田龍村,均屬喀斯特地貌。方圓1500公頃。一座座石山突兀,撥地而起,山色灰灰,霧氣朦朦,若隱若現,似群龍起舞,故稱“龍巖”。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曾游到此,并在其游記中述道:“石山森森,自北而南,如列旗整隊,別成一界矣!”風景區內有一池20多公頃的龍珠湖;湖周石山發現大小巖洞12處;石山群中形成了5個天然山寨,有的加以人工利用修造,成為兵家要塞。湖周石山環繞,正南面是一望遼闊的田野。東面兩座石山并列,中留一缺口,也就龍珠湖的進口處,沿著湖邊石山腳,開辟環湖道,從東進去,繞過湖的北面、西面,從南面出去。湖旁、道邊已栽上楊柳等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