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中國今年已經(jīng)成為美國、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市場,40%以上的增長率超過所有人的預料。作為內(nèi)地惟一在香港上市的汽車股,華晨一舉一動深受花旗關注。花旗參股華晨,雙方是各取所需。
就在選擇花旗做承銷商的同時,華晨進行了一次非同尋常的股票轉讓。10月2日,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發(fā)布停牌公告。當天下午,花旗環(huán)球金融亞洲有限公司與華晨中國簽訂了一份有條件配售協(xié)議。根據(jù)協(xié)議,花旗環(huán)球以每股2.65港元的價格,購買吳小安、洪星、蘇強、何濤、楊茂曾等五位董事總數(shù)113,640,000股個人股。約占華晨已發(fā)行股本的3.10%。
每股價格按10月2日即華晨在香港聯(lián)交所主板暫停買賣前的最后一個營業(yè)日每股最近成交價2.7港元折讓約1.89%計算,此次交易涉及總金額約3.1億港元。入股華晨后,花旗成為第一個入股內(nèi)地汽車企業(yè)的跨國投行。
MBO落地
就在選擇花旗作為華晨承銷商之后,華晨的MBO計劃同步開始。10月2日,順利套現(xiàn)3.1億港元后,吳小安、洪星、蘇強、何濤、楊茂曾五人隨即以每股0.98港元的價格,收購了遼寧省政府9%的股份,順利實現(xiàn)管理層增持。此前,遼寧省政府擁有華晨39%的股份,此次出讓后,股比降為30%。10月6日上午9點30分,華晨汽車恢復買賣。
對于吳小安、蘇強等來說,這是一份遲到的禮物。早在2002年12月23日,吳小安、蘇強、洪星、何濤四個人就進行了股票期權認購。其中吳小安分別以每股0.95港元和1.896港元認購了9500多萬股,其余3人均為每人8600多萬股。根據(jù)協(xié)議,每份認購期權可全部或部分在2003年2月6日起三年內(nèi)任何時間行使。
2002年12月28日,遼寧省國有獨資的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與中國金融教育基金會達成協(xié)議,前者以每股0.1港幣的價格收購后者持有香港上市公司CBA(華晨中國汽車)39.45%的股權。按照香港證監(jiān)會的有關規(guī)定,收購上市公司股權超過30%,必須向全體股東發(fā)出收購要約。
由于考慮到每股0.1港幣價格不能反映華晨汽車在證券市場上的真實價格,華晨汽車特別發(fā)布公告,提醒投資者要按照市場價格買賣CBA的股權。直到2月6日,收購正式完成,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取代中國金融教育基金會,成為華晨汽車的大股東。
但是,隨著大股東易主,華晨的購股權計劃卻節(jié)外生枝。1999年9月18日華晨在仰融的主持下通過了購股權計劃,根據(jù)當時的規(guī)定,華晨在2001年6月2日分別授予董事的雇員購股權,每份購股權可以每股1.896港元的認購價,從2001年6月2日起十年內(nèi)行使。
遼寧省政府接手華晨,直接導致仰融出局。仰融在香港的公司向華晨注冊地百慕大高等法院提供了書面陳述和其代理律師的意見和承諾,要求禁止華晨進行股票交易。今年1月22日,百慕大高等法院下達禁止令,禁止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出售或轉讓其股份或轉讓的股份進行登記注冊,禁止新華晨集團向吳小安、蘇強、洪星、何濤等四名董事出售股份或?qū)σ呀?jīng)出售的股份進行登記。百慕大高等法院計劃在2月11日對華晨中國出售或轉讓其股份或轉讓的股份進行登記判決,以確定這4位高層是否能得到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
今年8月,美國一家法院受理了仰融“起訴遼寧省政府”一案,仰融的律師向中國司法部提出了司法文書送達請求。10月23日,中新社報道稱,司法部已拒絕了仰融的律師提出的司法文書送達的請求。糾紛暫時平息,華晨的MBO得以落實。
花旗入股,MBO落地,一地雞毛的華晨,是否能就此過上正常的生活?(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
[上一頁] [1][2][3]
作者筆名 |
簡短內(nèi)容 |
發(fā)表時間 |
: |
|
|


|